#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4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市场的波动让我重新审视了创新药板块的底层逻辑。虽然四五月间海外关税政策调整引发了不少讨论,但深入研究后我发现,创新药可能是这轮震荡中难得的“避风港”。和传统医药出口不同,国内创新药企的出海大多采用知识产权授权(license-out)模式,比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高达118亿美元的PD-1抗体交易,这种“轻资产”模式既不涉及实物关税,又能通过销售分成持续获利,完美绕开了贸易壁垒的冲击。看着药明生物、百济神州们接连斩获海外大单,我更加确信这个赛道的抗风险能力。
真正让我兴奋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的质变。过去总有人说中国药企只会“跟风式创新”,但现在依沃西单抗等全球首创新药(first-in-class)的突破,标志着我们开始参与国际医药规则的制定。更让我意外的是AI技术的渗透速度——去年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的AI药物发现平台,今年已有企业将临床前研发周期缩短了40%,研发成本直降三成。这种效率革命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那些手握AI制药专利的企业,估值中枢上移可能才刚刚开始。
政策面的暖风也吹得恰到好处。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专项扶持政策里,不仅有为新药审批开设的“绿色通道”,更有真金白银的产业基金支持。医保谈判规则的优化更是解开了困扰行业多年的心结,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医保的时间压缩至8个月,药企的现金流周转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变化在财务报表上已经显现:一季度头部Biotech企业的营收增速普遍超过50%,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甚至在上市首季就冲破了10亿销售额。
估值层面的安全边际是我敢逆势布局的关键。当前医药板块PE分位数仅27%,比2018年集采风暴时还要低15个百分点。特别是港股创新药板块,经过四年估值消化,龙头企业的P/S已回落至3-5倍区间,这在美国同类企业动辄20倍估值的对比下显得尤为诱人。看着外资机构近期通过港股通持续加仓药明康德、信达生物,我更加确信这个“估值洼地”正在被聪明资金重新定价。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的投资策略愈发清晰:既要抓住创新药主线的高弹性,也要把握国产替代的确定性机会。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重仓股名单给了我很大启发——前十大持仓清一色是A+H两地的创新药龙头,既有恒瑞医药这样转型成功的Big Pharma,也有百利天恒这种专注双抗赛道的黑马。这种“核心+卫星”的配置思路,既能分享行业红利,又能捕捉个股机会,特别适合当前青黄不接的市场阶段。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市场还在为关税波动焦虑时,真正的投资者应该看到更远的图景:中国创新药企正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跃迁,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重新分工已成定局。在这个破旧立新的转折点上,那些兼具研发厚度和商业锐度的企业,终将在估值重塑中绽放光彩。此刻的每一次回调,或许都是时代馈赠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