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1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创新药板块的历史性机遇。今年一季度以来,医药板块的异动让我嗅到了久违的春天气息。犹记得四月份市场因关税风波剧烈震荡时,我特意翻看了中美贸易数据,发现中国对美医药出口仅占总额的17.6%,而创新药企业更通过授权合作模式规避了商品关税风险,这层隐忧才真正放下。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去年深圳出台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像一剂强心针,今年北京又接力推出创新药进院绿色通道,地方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的动作更让人看到政策落地的决心。这些政策红利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某龙头药企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足足比三年前缩短了18个月,AI技术在药物发现阶段的应用让实验室效率提升40%。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内药企的license-out交易今年已突破500亿美元,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海外授权首付款就高达5亿美元,这种真金白银的国际化验证比任何研报都有说服力。
在跟踪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季报时,我发现基金经理的布局思路与我观察到的产业趋势高度契合。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是港股和A股的创新药龙头,既有百济神州这样手握全球首款BTK抑制剂的国际玩家,也有科伦博泰这种凭借ADC技术弯道超车的后起之秀。细看这些企业的财报,海外收入占比普遍超过30%,且通过销售分成模式锁定了长期收益,这种"旱涝保收"的出海策略完美避开了关税波动风险。更难得的是,这些标的的估值普遍处于近五年30%分位以下,对比美股创新药企业动辄50倍的PE,安全边际显得尤为诱人。
最近参加线下投资沙龙时,有位资深研究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创新药板块就像2013年的白酒行业,政策底、估值底、业绩底三底共振。"深以为然。上周看到某创新药ETF单日净申购破2亿元,机构资金悄然布局的迹象明显。作为普通投资者,我选择借道工银瑞信这类在AH两地同时布局的基金,既规避了个股波动风险,又能分享整个产业升级的红利。毕竟,当支付端改革打破"以药养医"的旧循环,当商业健康险为创新药支付打开新天地,这个承载着14亿人健康需求的赛道,注定会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