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1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疗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创新药板块的动态。在经历了几年的调整期后,这个领域似乎正在发生一些令人振奋的变化。让我和你聊聊我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必须直面一个问题:最近沸沸扬扬的海外关税政策对创新药影响大吗?通过梳理各家机构报告,我发现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主要是通过专利授权(License-out)和销售分成,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销售分成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天然规避了商品关税的影响。更有数据显示,去年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到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说明国际药企愿意为中国的研发成果买单。就像财通基金的季报提到的,中国创新药正在迎来自己的"DeepSeek时刻",这种技术溢价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政策面就像春风化雨,各地接连出台创新药专项支持政策——北京加速创新药进院流程,深圳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医保局更是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这些政策不是简单的补贴,而是从研发、审批到商业化全链条的制度创新。比如过去总被诟病的"医保谈判杀价",现在有了续约规则优化,企业可以更从容地进行长期规划。
在技术层面,中国药企展现出令人惊讶的迭代速度。去年有超过30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不仅靶点布局更加前沿,像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甚至实现了全球首创。更关键的是,AI技术正在重塑研发流程,某头部企业的临床前研究周期从36个月压缩到18个月,研发成本直降40%。这种"工程师红利+AI赋能"的组合拳,让我们的创新药在国际授权谈判桌上越来越有底气。
估值层面可能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经历了四年调整,整个板块的估值分位数只有27%,机构持仓更是低于历史均值。但基本面却在悄然改善——去年头部Biotech营收增速普遍超过50%,亏损收窄趋势明显。工银瑞信的季报提到,他们重仓的科伦博泰、信达生物等企业,产品管线成熟度已接近国际二线药企水平。这种"低估值+高成长"的错配,在当下的市场中实属难得。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该如何参与?我的策略是借道专业机构布局。比如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创新药龙头,既覆盖了港股市场的国际化标的,也布局了A股的本土领军者。这种"两地配置"的策略既能分享国内政策红利,又能捕捉海外市场溢价。当然,投资总要考虑风险,但正如国金证券指出的,创新药板块的地缘政治风险其实远低于市场担忧。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我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CXO行业——同样经历估值消化,同样面临全球化机遇。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手里握着的不是代工订单,而是实打实的原创成果。当支付端改革打破"以价换量"的魔咒,当海外授权收入开始反哺研发,这个行业的价值重估或许才刚刚开始。毕竟,在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谁能解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谁就能赢得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