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1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板块的投资者,最近在市场波动中观察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当其他行业因海外关税政策调整而风声鹤唳时,创新药板块却像打太极般从容。上周和朋友聚餐时,一位在百济神州做研发的老同学举着酒杯感叹:"咱们的PD-1出海根本不用走集装箱,靠的是专利授权和销售分成,关税再高也伤不到筋骨啊!"这句话让我想起最近翻看基金季报时,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是这类具备出海能力的创新药龙头,基金经理的布局思路不言而喻。
其实细想就能明白,创新药企的"免死金牌"藏在商业模式里。国内头部药企如信达生物、康方生物,早就把出海玩出了新花样——通过与跨国药企签订license-out协议,既规避了关税风险,又能坐享海外销售分成。这就像在海外开连锁店,不用自己运货就能赚品牌加盟费。数据显示,仅2024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就突破519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26%。这种轻资产出海模式,让关税大棒成了打在棉花上的重拳。
更令人振奋的是行业内生变化。去年底在深圳参加医药投资论坛时,一位医保局专家的发言让我记忆犹新:"支付端改革不是要掐死创新,而是给真正的好药腾出空间。"事实确实如此,随着商业健康险规模突破万亿,创新药正在摆脱"进医保就降价"的魔咒。君实生物的PD-1在纳入沪惠保后,单支价格反而比医保谈判价高出40%,这种差异化定价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条。政策层面更是暖风频吹,北京、深圳接连出台政策加速创新药进院,创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时间压缩了近三分之一。
站在当下时点看,创新药板块的估值修复就像被压紧的弹簧。去年四季度和圈内几位基金经理交流时,大家普遍提到医药板块持仓占比已低于历史均值,中信建投的研报更是指出当前估值仅处于27%历史分位。但水面下的暗流早已涌动,科伦博泰的ADC药物海外授权首付款就高达13亿美元,这种真金白银的里程碑收入正在持续验证企业价值。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重仓的恒瑞医药,其自主研发的CDK4/6抑制剂上市首年销售额就突破10亿,这种商业化能力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最近在翻看持仓明细时,我发现这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里既有港股上市的百济神州,也有A股的华东医药,这种AH两地布局恰好捕捉到港股估值洼地和A股政策红利的双重机遇。就像基金经理在季报里写的:"当市场还在争论估值高低时,我们更关注管线里的分子是否具备全球竞争力。"这种投资思路在当下显得尤为务实——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实打实的临床数据和海外授权协议。
看着账户里年初布局的医药基金净值稳步回升,我越发理解这个行业的投资逻辑:政策筑底、估值洼地、出海放量三重复苏动能,恰似三重保险杠托起行业拐点。或许正如那位做研发的老同学所说:"以前总说创新药是十年磨一剑,现在AI辅助研发把磨剑时间缩短了,政策东风又给配上了剑鞘,是时候亮剑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借道重仓创新药龙头的基金参与这轮产业升级,或许比在个股的惊涛骇浪中搏杀更稳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