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0天+作为在医药板块摸爬滚打了十年的投资者,最近我明显感受到创新药板块正站在价值重估的临界点。这段时间我仔细梳理了行业动态,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全球贸易摩擦不断,但美国最新公布的关税清单里,药品和医疗器械竟然都不在加征范围里。这背后其实有个行业共识——中国创新药企现在更多是通过技术授权(BD模式)出海,比如去年国内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总额高达519亿美元,这种合作模式根本不受商品关税影响。
在深圳参加行业交流会时,恒瑞的研发负责人给我算过一笔账:他们新上市的PD-1抑制剂,从实验室到临床III期只用了28个月,比五年前的研发周期缩短了40%。这种效率提升不仅得益于国内工程师红利,更离不开AI技术在药物发现阶段的深度应用。据我了解,像晶泰科技这样的AI制药平台,已经能把传统需要半年的靶点筛选压缩到两周。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让中国药企在全球化竞争中逐渐掌握定价权。
政策面的变化更让我振奋。最近北京和深圳接连出台创新药专项扶持政策,把新药入院时间从平均18个月压缩到6个月。更关键的是医保支付端改革,商业健康险规模今年预计突破2万亿,这相当于给高价创新药开辟了"第二支付通道"。以前大家总担心集采杀价,现在像信达生物的PD-1通过商保渠道实现了差异化定价,单品年销售额反而逆势增长35%。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创新药板块的性价比确实诱人。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医药行业整体估值分位数只有27%,比2018年集采政策冲击时的低谷还低。但产业端却呈现冰火两重天:今年Q1就有7个国产创新药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科伦博泰的ADC药物海外授权首付款就达到5亿美元。这种基本面与估值的背离,在机构持仓数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主动型医药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比例,还不到CXO赛道巅峰期的一半。
最近我把持仓结构做了重大调整,重点加仓了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选择这只基金主要基于三个考量:首先是AH两地布局能兼顾港股创新药的估值洼地和A股的确定性溢价;其次是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管线进入商业化爆发的龙头,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即将突破10亿美元大关;最后是管理团队对跟踪误差的严格把控,这在行业beta机会来临时的超额收益更为明显。
站在当下时点,我越发确信创新药板块正在经历"哑铃型"蜕变:一端是AI驱动的研发效率革命,另一端是全球化商业能力的突破,中间由支付端改革和政策红利构成坚实支点。随着6月ASCO大会临近,那些手握重磅临床数据的药企,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价值发现。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在个股上博弈,不如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把握这场由技术、政策和资本共同驱动的产业升级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