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20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我最近明显感觉到市场风向的变化——沉寂已久的创新药板块开始频繁出现在基金经理的调研纪要里,连身边几位原本专注科技股的朋友也悄悄调仓布局。这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仔细思考:当海外关税风波搅动全球市场时,为何这个赛道反而展现出独特的韧性?而眼下究竟是不是普通人也能抓住的黄金窗口期?
记得四月初关税政策刚出台时,我也曾担忧医药板块会不会重演当年芯片行业的剧烈震荡。但深入研究后发现,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早已跳脱传统的商品出口逻辑。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科伦博泰的ADC药物,都是通过与国际药企签订授权协议(BD模式),由海外合作伙伴负责临床和商业化,不仅规避了关税风险,还能从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中持续获利。数据显示,仅去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就突破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这种轻资产、高附加值的出海路径,确实比直接出口原料药或仿制药更具抗风险能力。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政策端的持续发力。最近一个月,北京、深圳接连发布创新药专项支持政策,从加速进院流程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甚至细化到为每个创新药项目配备“服务管家”。国家医保局也在探索创新药定价机制改革,听说有些疗效显著的抗癌药有望突破传统医保谈判的降价幅度,给企业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这些变化正在重塑行业生态——以前药企挤破头争抢医保目录名额,现在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崛起提供了第二支付渠道。就像去年某款CAR-T疗法通过城市定制险覆盖20万患者,既打开了市场又保护了价格体系,这种双轨制支付创新或许能真正打破“创新-降价-亏损”的死循环。
说到技术突破,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已经从概念变成现实。药明康德打造的Chemistry42平台,据说能将化合物筛选时间从数月压缩到几天,研发成本直降60%。这种效率提升对创新药企太重要了,毕竟过去十年全球单个新药研发成本高达26亿美元,现在国内头部Biotech能把成本控制在3-5亿人民币区间。更难得的是,我们的工程师红利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同样做双抗药物,国内团队的人力成本可能只有美国的1/3,这让国际大药厂越来越愿意把早期研发环节放在中国。
估值层面的信号同样值得关注。尽管近期有所反弹,但中信建投测算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近十年27%分位,机构持仓比例更是低于历史均值。这种低估状态与产业趋势形成鲜明反差:今年一季度就有7个国产创新药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君实生物的PD-1在美国上市首季销售额破亿美金,这些里程碑事件正在扭转资本市场的认知偏差。我注意到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是创新药龙头,既有港股18A的弹性标的,也有A股的老牌药企转型典范,这种AH两地布局策略既能捕捉港股估值修复的机会,又能分享A股龙头商业化放量的红利。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越发认同“创新药是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判断。当支付端改革打开天花板,国际化拓展打开边界,政策红利和技术突破形成共振,这个曾经饱受质疑的赛道正在完成从“中国新”到“全球新”的质变。或许就像十年前我们错过互联网巨头那样,此刻在估值洼地布局那些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未来可能会收获超预期的回报。毕竟,在人口老龄化和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能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好药,永远都是资本市场愿意长期买单的硬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