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41天
【创新药“双城记”:左手A股政策红利,右手港股估值春天】
——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借道A+H,捕捉医药新周期“戴维斯双击”
一、医药寒冬已过?创新药迎来“三重暖流”
自2021年集采深化与全球流动性收紧以来,医药板块经历三年“估值+业绩”双杀:
• A股医药指数PE从55倍跌至25倍,港股18A生物科技指数最大回撤超70%;
• 一级市场投融资遇冷:2023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额同比-18%,中国创新药企IPO数量仅9家(2020年巅峰期达63家)。
但曙光已现:
1⃣全球投融资拐点:2024年Q4海外医疗健康融资额环比+32%,ADC、双抗、AI制药等赛道融资额同比翻番;
2⃣国内政策松绑:2024年医保谈判续约规则优化(降幅上限44%→25%),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落地;
3⃣港股流动性改善:南向资金2024年净买入港股医药股超800亿港元,恒生医疗保健指数PE从18倍回升至28倍。
底层逻辑:医药行业正从“烧钱模式”转向“自我造血”,ADC药物商业化爆发(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00亿美元)、GLP-1减肥药产能紧缺,验证创新药“研发-商业化”闭环可行性。
二、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A+H“双循环”捕手
持仓透视:剑指“全球创新药生态”
• A股仓位(50%-70%):聚焦政策受益型龙头,如恒瑞医药)(ADC管线进入三期)、药明康德(GLP-1原料药全球市占率超30%);
• 港股仓位(30%-50%):布局全球化Biotech,如康方生物(双抗Summit合作首付款5亿美元)、科伦博泰(默沙东)ADC授权费超百亿美元);
• 动态再平衡:2024Q4港股仓位提升至45%,精准卡位南向资金增配窗口。
业绩解码:攻守兼备的“+”
• 近一年收益18.6%(同期中证医药指数+5.2%,恒生医疗保健指数+12.3%),最大回撤仅12.4%(低于同类平均18.7%);
• 夏普比率1.45,体现“低波动、高性价比”特征;
• 创新高天数:2024年Q4创新高12次,持仓体验优于单一市场基金。
核心竞争力:
主动管理优势:基金经理谭冬寒(清华临床医学博士)深耕医药12年,擅长捕捉“临床数据超预期-商业化落地”关键节点;
AH联动策略:A股吃政策红利(如医保谈判溢价),港股赚估值修复(如18A企业摘B预期);
转债增厚收益:持有科伦转债、药明转债等,利用债底保护平滑波动。
三、未来展望:2025年创新药“戴维斯双击”在即?
催化剂1:全球降息周期开启
美联储若在2025年降息,将直接利好港股Biotech估值(无风险利率下降→贴现率降低→DCF模型估值提升),如百济神州美股/港股溢价率有望从20%收窄至10%以内。
催化剂2:国内商业化爆发
• 医保准入提速:2025年国谈新增适应症简化流程,创新药入院周期或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 支付端革新:商业健康险税优额度提升(从2400元/年→3600元/年),有望覆盖更多自费创新药。
风险点:
地缘政治: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若落地,或冲击药明系CXO订单;
研发内卷:PD-1赛道竞争白热化,需警惕临床数据不及预期风险。
四、配置建议:做医药周期的“摆渡人”
适合人群:
• 看好“老龄化+消费升级”长逻辑,但不愿承受单一市场波动的投资者;
• 希望分散“集采、反腐”等政策风险,同时分享全球创新药红利的配置者;
• 追求“攻守平衡”,在医药熊市能守住底仓、牛市能捕捉弹性的稳健型选手。
操作策略:
• 定投布局:当前港股医药股PS估值(1.8倍)低于过去十年均值(2.3倍),适合每月定投平滑成本;
• 卫星配置:以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占比30%)为核心,搭配科创板生物医药ETF(占比20%),形成“主动+被动”组合;
• 止盈策略:当港股医药股PE回升至40倍(历史中枢)时,可分批止盈转投消费医疗。
结语:医药投资的“星辰大海)”与“脚踏实地”
“创新药是一场向死而生的冒险,但周期的钟摆终将指向繁荣。”
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的A+H策略,恰似一艘“双体船”——A股仓位如船锚,锚定政策红利与内需确定性;港股仓位如风帆,捕捉全球化估值弹性。在医药行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前夜,与其纠结于“A股还是港股”,不如借道主动管理型基金,让专业舵手带你穿越周期迷雾,驶向下一个“PD-1”级别的星辰大海。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