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
标题:A+H双剑合璧!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能否成为创新药赛道“六边形战士”?
(副标题:从投融资拐点到估值洼地,一文读懂医药逆袭新逻辑)
【开篇:医药寒冬里的“破冰者”】
医药人苦熊市久矣!自2021年行业集采风暴席卷,叠加全球流动性收紧,创新药板块估值一度跌至“脚踝斩”。但2024年投融资数据却暗藏玄机:
• 海外:全球医药投融资Q4环比+12%,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获批、GLP-1药物销售破百亿美金,技术突破点燃行业热情;
• 国内:9月起投融资连续6个月环比两位数增长,港股18A企业IPO数量同比+50%,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超300亿港元。
信号明确:医药“政策底+估值底+情绪底”三底共振,创新药或成2025年“反攻先锋”。而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010385)凭借A+H全域布局、主动管理抓Alpha、双市场对冲风险三大优势,正成为医药投资“破冰船”。
【第一章:为何选它?A+H双市场“攻守兼备”】
1⃣ 行业覆盖:健康产业全链条“狙击手”
• 聚焦创新药(占比40%+)、医疗器械(25%)、医疗服务(20%),覆盖ADC药物、细胞治疗、AI制药等前沿赛道,重仓股中不乏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百济神州等龙头。
• 独特优势:港股通仓位0-50%,既能捕捉A股政策红利(如医保谈判温和化),又能掘金港股“估值洼地”(港股生物科技指数PE仅15倍,低于A股25倍)。
2⃣ 资金流向:南向资金“用脚投票”的底气
• 2024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医药板块317亿港元,创近三年新高;
• 港股通医药ETF份额较年初激增200%,流动性改善直接利好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的港股持仓。
3⃣ 主动管理:专业“筛药人”的价值
• 基金经理谭冬寒(医药博士背景)任职以来年化回报12.3%,同类排名前15%(数据截至2025Q1);
• 擅长左侧布局“政策免疫”赛道(如中药创新药、康复医疗),规避集采“雷区”。
【第二章:2025年创新药“双击”机会在哪?】
核心逻辑:技术突破×政策红利×估值修复
1⃣全球创新药浪潮:从“跟跑”到“并跑”
• 海外:阿尔茨海默症、减肥药、核药三大千亿赛道技术井喷;
• 国内:ADC药物出海授权金额超200亿美元,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24年全球销售额破15亿美金,国产创新药“全球化”初露峥嵘。
2⃣国内政策“松绑”:从“控费”到“提质”
• 医保谈判简化流程,创新药准入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
• 北京、上海等地试点“创新药械进院绿色通道”,打通商业化“最后一公里”。
3⃣估值重构:港股“捡金子”时刻
• 港股生物科技B类股PB中位数仅1.2倍,低于美股Biotech的3.5倍,AH溢价率达130%(历史分位数90%),修复空间巨大。
【第三章:实操建议——A+H“双循环”配置法】
配置比例:A股(60%)+港股(40%)
• A股:聚焦政策受益型标的(如中药创新药、康复医疗设备),享受“内需驱动+国产替代”红利;
• 港股:配置全球化Biotech(如康方生物、科伦博泰),捕捉海外授权、License-out带来的估值弹性。
风险提示:
• 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需警惕临床失败风险;
• 美联储)降息节奏或影响港股流动性,需动态调整仓位。
【结语:医药投资的“星辰大海)”】
医药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但创新药赛道却是“勇敢者的游戏”。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以A+H双市场布局为盾,以主动管理抓Alpha为矛,在行业拐点之际,或为投资者打开一扇“穿越牛熊”的窗口。正如《星际穿越)》所言:“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2025年,不妨以这只基金为舟,驶向医药投资的“星辰大海”。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