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9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贸易摩擦此起彼伏时,创新药这个看似脆弱的成长板块为何能逆势突围?通过梳理行业动态和基金经理们的深度分析,我发现这个领域正上演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而多数人可能低估了它的韧性。
记得四月底看到平安基金周思聪的访谈时恍然大悟,原来创新药出海根本不需要集装箱运输。那些动辄数亿美元的license-out交易,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跨境流动,就像向海外输出了一套"制药密码",合作方在当地生产既能规避关税,又能创造就业,这种双赢模式让美国加征关税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更让我惊讶的是,即便考虑最坏情况,创新药80-90%的毛利率就像海绵,完全能吸收可能的成本波动。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在传统制造业里简直难以想象。
政策面的暖风也吹散了市场疑虑。从深圳到北京,各地政府今年密集出台的创新药扶持政策,让我想起十年前新能源行业的政策红利期。特别是医保支付体系的改革,终于打破了"创新药上市即降价"的魔咒。某基金经理提到的"哑铃型发展"概念很形象——国内企业手握大量专利,虽然商业化能力还在追赶,但估值洼地反而孕育着戴维斯双击的机会。就像当年CXO企业崛起的故事,这次轮到了手握全球首创新药的玩家。
最让我兴奋的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加速度。某次行业会议上,听到AI技术已将新药发现周期压缩了30%,这意味着原本需要十年的研发进程可能缩短至七年。这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成本的指数级下降。当国内药企把工程师红利与AI算法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正在改写全球制药业格局。君不见,某龙头企业的双抗药物海外授权金额已突破50亿美元大关,这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在投资策略上,我注意到机构资金正在悄然调仓。经历四年估值压缩后,医药板块的机构持仓比例仍低于历史均值,这种低配状态反而提供了安全边际。特别是港股创新药标的,由于流动性折价被过度打压,当下动态市盈率普遍在15-20倍区间,相比美股生物科技公司动辄百倍的估值,性价比优势凸显。就像狩猎的,我选择在政策底、估值底、技术突破三重信号共振时布局。
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我时刻关注着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技术封锁风险,以及汇率波动对海外收益的影响。但转念一想,当某家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医保目录,当海外销售分成占总收入过半时,这种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反而成了护城河。就像基金经理梁福睿说的,真正的创新是封锁不住的,中国药企正从"跟跑者"蜕变为"规则制定者"。
站在当下时点,我选择重仓那些同时具备"全球竞争力+商业化验证+现金流安全垫"的创新药企。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持仓清单给了我重要参考——这些重仓股不仅覆盖了A/H两地龙头,更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建立了专利壁垒。就像搭上时代电梯,我们无需自己攀岩,只需跟随顶尖登山者的足迹。这或许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在别人恐惧时,用专业认知兑换未来成长的期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