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9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我最近在梳理创新药板块的逻辑时,发现这个曾被视为“深水区”的领域正悄然发生质变。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当市场还在为关税政策风声鹤唳时,创新药板块却展现出极强的韧性——美国最新公布的加征关税清单中,药品竟未列入其中。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早已跳出了传统商品贸易的框架,转而通过授权合作(License-out)和海外分成构建起“轻资产护城河”。例如去年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额突破519亿美元,单笔交易动辄数亿美元的分成协议,让关税冲击如同拳头打在棉花上。
深入产业链调研后,我发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已进入深水区。过去三年,支付端改革像是悬在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如今却演变成破局的关键: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入院速度,商业健康险规模突破万亿后形成的支付分层,让“me-too”药和“first-in-class”药终于能在差异化定价中各得其所。更令人振奋的是,在深圳参访某Biotech企业时,技术总监向我展示的AI药物发现平台,能将临床前研究周期压缩40%,这种效率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药研发版图。
站在估值维度观察,创新药板块的性价比愈发凸显。当前中信建投测算的行业估值分位数仅27%,比2018年集采风暴时的低谷还要低15个百分点。这种错配让我想起2020年CXO行业的爆发前夜——当时同样是被过度压制的估值,最终被业绩增长和全球化红利快速填平。如今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锁定恒瑞、百济等龙头,其港股仓位占比超30%,恰好卡位了AH股估值差修复的节点。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更让我看到确定性机会。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专项扶持政策中,从“24小时快速审评通道”到“产业基金定向输血”,地方政府俨然把生物医药当作新质生产力的标杆赛道来培育。特别是在某次行业峰会上,听到医保局专家透露将建立创新药目录、探索“风险共担”支付机制时,我意识到政策制定者正在搭建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这种制度性红利绝非短期情绪催化可比。
当然,投资从来都需要在风险中淘金。虽然关税冲击被证伪,但汇率波动对海外分成收入的影响仍需警惕。不过从工银瑞信等头部机构的布局来看,他们显然更看重产业中长期逻辑:当美联储降息周期遇上国内药企研发效率跃升,这种“戴维斯双击”可能催生比2019年PD-1更波澜壮阔的行情。此刻回看账户里蛰伏两年的创新药ETF,我反而希望市场多些波动——毕竟在管线价值普遍被低估50%的当下,每一次回调都是为下一次腾飞积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