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7天+作为一个在医药板块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最近的市场波动让我嗅到了久违的机会。还记得四月初全球市场因为关税政策调整剧烈震荡时,我盯着盘面里那些被错杀的创新药标的,心里反而隐隐兴奋——这个被压抑了数年的赛道,或许真的到了价值重估的转折点。
先说大家最担心的关税冲击。我仔细翻看了中美贸易清单,发现创新药压根不在加征名单里。更关键的是,国内龙头药企的出海根本不是靠集装箱运药片,而是像科伦博泰把泽布替尼专利授权给默沙东这种"知识出口",每笔交易动辄几十亿美元,这种躺着收专利费的生意模式连关税的门都摸不着。周思聪经理说的四大逻辑我特别认同:80%以上的毛利率足以消化任何成本波动,海外药企为了临床试验还得在当地雇人建厂,这就业捆绑比关税政策实在多了。更别说美国要是真设卡,咱们转手就能把专利卖给欧洲日本,全球三足鼎立的格局哪能被一条政策锁死。
真正让我下决心的,是上周参加机构路演时听到的产业剧变。现在的创新药企早不是当年靠仿制药续命的模样,支付端改革正在打破"集采即死刑"的魔咒。医保谈判给创新药留出了价格缓冲带,商业健康险的崛起更让那些真正能救命的特效药有了自主定价空间。看着恒瑞医药的PD-1在美国卖得比国内贵三倍,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横扫欧美市场,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盈利模式,彻底打开了估值天花板。
政策暖风也吹得人心里热乎。北京深圳接连出台政策给创新药进医院开绿灯,听说还要搞专门的产业基金。更实在的是审评审批加速,以前做个临床批件能拖三年,现在CDE的优先通道让研发周期砍半不止。我认识的一个Biotech创始人说,他们治疗肺癌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从IND到NDA只用了28个月,这要放在五年前简直不敢想。
估值层面更是肉眼可见的便宜。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医药板块估值还在历史27%分位,机构持仓比2021年高点少了近四成。但看看一季度519亿美元的出海交易额,同比26%的增长,再对比美股Biotech动不动50倍PE的估值,港股通里那些20倍PE的龙头简直像打折的LV。工银瑞信的健康产业混合基金前十大持仓全是这类标的,听说他们指数团队连跟踪误差都控在0.3%以内,这确实比我自己选股省心。
当然风险也不是没有。AI制药要是迟迟不出成果,部分押注AI概念的公司可能会证伪。不过从近期药明康德联合英矽智能搞出的那个广谱抗癌药来看,AI至少把临床前研发效率提升了30%。至于地缘政治风险,我倒觉得现在中美在医药领域反而有共同利益——毕竟谁能拒绝便宜又好用的抗癌药呢?
站在这个时点,我决定把去年在消费股赚的钱逐步转到创新药。配置上准备A股港股两头下注,既能吃到国内政策红利,又不错过全球授权收益。工银那两只ETF费率才0.5%,比主动管理型便宜一半,关键是重仓股清一色的license-out高手,这种哑铃策略正好匹配行业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双重爆发。记得2015年错过CXO浪潮的教训,这次说什么也要抓住创新药这班正在启动的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