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6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疗赛道的投资者,最近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贸易壁垒此起彼伏时,中国创新药这条赛道究竟还能不能投?这个问题在五一假期里找到了答案。当我翻开平安基金周思聪的访谈时,他提到的四个逻辑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创新药出海根本不需要集装箱运输,专利授权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规避了关税风险,还在欧美实验室里悄然播撒着中国智慧的种子。这让我想起上周看到凯莱英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的消息,原来高毛利率的商业模式早就在财报里埋下伏笔。
真正触动我的,是创新药行业正在发生的双重蜕变。支付端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医保谈判的"价格闯关",更倒逼企业修炼内功。去年深圳出台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像一剂强心针,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而国际化拓展更让我看到中国药企的格局之变,从泽布替尼在美国药店货架上的身影,到近期石药集团与欧洲药企的里程碑式合作,这些案例都在证明我们的研发管线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特别是看到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重仓股清单时,我发现这些龙头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正在以每年5-8个百分点的速度攀升。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在重构估值体系。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不约而同推出的创新药专项基金,让我联想到2015年半导体行业的国家大基金。更值得注意的是,医保局近期开始试点DRG除外支付,这相当于为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些变化在资本市场的映射清晰可见——虽然中信建投测算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27%分位,但聪明钱早已开始行动:一季度公募对创新药板块的配置比例环比提升2.3个百分点,港股的生物科技ETF更是出现连续12周净申购。
当我翻看景顺长城的港股创新药50ETF成分股时,发现这些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率高达28%,几乎是消费电子板块的三倍。这种高强度研发投入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2024年国产创新药NDA数量首次突破30个大关,其中5个品种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更令人振奋的是AI技术的渗透,某头部CRO企业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AI辅助药物发现使先导化合物筛选周期缩短40%,这让中国药企在全球化竞争中又多了一张王牌。
面对这样的产业变局,我的投资策略变得清晰起来。既要抓住创新药本身的价值重估,也不能忽视产业链的连带机遇。比如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某国产CT设备厂商的市占率从三年前的15%跃升至35%。但最让我心动的还是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布局思路,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是license-out能力突出的企业,这种聚焦核心竞争力的打法,在产业转型升级期往往能捕获最大红利。看着这些企业在海外临床试验中不断传来的捷报,我愈发相信中国创新药正站在全球医药创新的聚光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