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5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到底还有哪些领域能真正扛住外部冲击?直到上周看到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重仓股清单,才突然意识到创新药板块可能正是那个被市场忽视的“抗压王”。前十大持仓清一色的创新药龙头,这种集中布局让我嗅到了机会,于是决定深入挖掘这个领域。
说实话,最初看到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消息时,我也担心过创新药会不会像其他出口制造业那样受冲击。但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行业的出海逻辑完全不同——国内药企和辉瑞、诺华这些国际巨头签的License-out协议,本质上是在卖专利和技术,就像微软授权Windows系统一样,根本不需要运输实体药品。更让我意外的是,国内某头部药企的财报显示,单笔海外授权费就超过10亿美元,这种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可比传统制造业的“薄利多销”模式强太多了。
真正打消我顾虑的是行业特有的“安全垫”。朋友在跨国药企做BD时透露,创新药的毛利率普遍在80%以上,即使真有成本波动,药企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分成比例来化解。就像百济神州和诺华合作的PD-1药物,里程碑付款设计就包含了各种风险对冲条款。更关键的是,这些合作在海外创造了大量高薪岗位,当地政府根本舍不得打压——听说信达生物在旧金山设立的研发中心,这两年已经解决了几百个博士的就业问题。
现在回看市场波动反而觉得是机会。年初港股创新药指数跌到历史低位时,我特意对比了中美同类企业的估值,发现恒瑞医药的市销率竟然只有礼来的三分之一。这种错配背后,其实是市场过度放大了政策焦虑,却忽视了行业正在发生的质变。最近参加机构路演时,基金经理提到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国内药企临床数据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收录的数量,三年翻了五倍,这种研发实力的跃升才是估值的真正基石。
政策面的变化更让我确信方向没错。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扶持政策,从快速审评到医保谈判绿色通道,相当于给行业装上了加速器。特别是医保局刚发布的创新药定价机制,允许真正有突破性的药品获得溢价空间,这彻底改变了以往“上市即降价”的困境。有个做私募的朋友算过账:现在国内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比美国快2年,成本却只有三分之一,这种效率优势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科伦博泰今年一季度License-out收入同比暴涨180%就是明证。
当然,投资最怕单腿走路。好在创新药板块现在有双重驱动:对内是医保支付改革释放的千亿级市场,对外则是全球医药产业链的重构机遇。上周参加行业峰会时,听到最震撼的消息是某国产双抗药物在欧盟的定价居然比罗氏同类产品还高20%,这说明我们的创新质量已经开始获得国际认可。更让我兴奋的是,工银这只基金不仅布局了A股的恒瑞、百济,还重仓了港股的药明生物、信达生物,这种跨市场配置正好能吃到两地估值修复的红利。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我越发觉得创新药有点像五年前的新能源车——既有政策护航,又有技术突破,还卡位全球产业转移。特别是看到基金季报里“前十大重仓全配创新药”的魄力,这种聚焦核心赛道的打法,在行业拐点来临之际往往能收获超额收益。或许就像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说的:当别人还在担心关税的时候,聪明钱早已在专利丛林里寻找下一个“药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