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5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板块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海外市场此起彼伏的关税政策,创新药板块的机遇是否依然存在?经过反复查阅研报和观察市场动态,我发现这个领域正呈现出"低估值+强驱动"的双重吸引力。
记得今年初看到财通基金季报时,基金经理提到港股创新药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当时我还在犹豫是否要加仓。但四月份美国发布关税调整方案后,景顺长城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创新药企通过BD模式出海,实际商品关税影响几乎为零,甚至还能通过海外销售分成获利。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家药企单笔海外授权就带来3亿美元首付款的新闻,原来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早已规避了贸易摩擦风险。
更让我兴奋的是政策面的持续发力。深圳和北京近期相继出台创新药专项扶持政策,从加快进院流程到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力度远超以往。医保局对创新药定价机制的改革更是关键,过去总担心集采会把利润空间压垮,现在看到支付端改革正在打破"降价死循环",给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留出溢价空间。某位基金经理在季报里说的很实在:"现在医药基金的创新药配置比例,还不到CXO赛道的一半,增配空间肉眼可见"。
上周翻看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的持仓时,我发现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恒瑞、百济这类龙头,这种聚焦程度在行业基金里并不多见。基金经理的布局逻辑很清晰——创新药行业已从"研发竞赛"进入"商业化兑现期"。就像中信建投测算的,目前医药板块估值分位数仅27%,而海外授权交易金额却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这种剪刀差让我想起2019年的半导体板块,当时也是质疑声不断,但最终走出来的都是敢于重仓核心资产的基金。
当然,我也注意到部分投资者担心关税政策的反复。但长城基金的梁福睿经理说到了点子上:"情绪波动恰恰是长期布局的良机"。看看数据就知道,国内有14个创新药正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这种硬实力不是短期政策能撼动的。更不用说AI技术正在重塑研发流程,某头部药企的分子筛选效率已经提升60%,这种效率革命带来的成本优势,才是对抗风险的真正护城河。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越来越认同国金证券的判断:医药板块正处于"抗风险能力与成长性"兼备的黄金窗口。如果说前几年的创新药投资还带着赌黑马的色彩,现在则是龙头强者恒强的时代。特别是工银这类同时布局AH两地的基金,既能捕捉港股市场的估值修复,又能享受A股的政策红利,这种双市场布局在汇率波动加剧的当下显得尤为聪明。
夜深人静时,我常翻看那些创新药企的海外授权公告。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百亿合作、康方生物的海外首付款创新高...这些案例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红利与全球医疗需求的深度碰撞。或许正如某位资深研究员所说:"当下创新药板块的估值,还没有完全计入中国药企从license-in到license-out的角色逆转"。这种认知差,或许就是未来超额收益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