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4天+作为一个在二级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股民,我最近把目光锁定在创新药板块。上周末翻看研报时,突然发现朋友圈里医药行业分析师都在转一条消息:尽管海外关税政策搅动市场情绪,但创新药板块的估值修复行情正在悄然展开。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带量采购政策引发医药股暴跌时,自己错失抄底机会的遗憾。不过这次,我决定好好研究一番。
先说关税这事。最近美国确实在调整对华关税清单,但仔细看细则会发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根本不在加征名单里。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其实很清晰——中国创新药企手握全球15%的在研管线,像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去年在美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这种硬核科技属性让海外药企根本找不到替代供应商。更有意思的是,国内头部药企现在玩的是"技术出口"的新模式,把药品海外权益授权给默沙东、诺华这些巨头,靠着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就能躺着赚钱,压根不碰实体商品关税的边。
政策面吹来的暖风更让人振奋。北京、深圳这两个科创高地最近相继出台创新药专项政策,从缩短新药进院周期到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整套组合拳打得虎虎生风。医保局也悄悄调整了谈判规则,去年有28个创新药通过"简易续约"成功续标,平均降价幅度控制在15%以内,这可比前几年动不动腰斩的惨状温和多了。我特意查了数据,现在新药从上市到进医保的平均时间压缩到了11个月,商业转化效率提升了两倍不止。
真正让我心动的还是行业基本面的蜕变。以前总说中国药企只会"me-too"式创新,但现在科伦博泰的SKB264、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接连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研发管线中全球首创(First-in-class)的项目占比已经达到35%。更关键的是商业化能力质的飞跃,去年有6家Biotech实现单品种销售过10亿,百利天恒的ADC药物海外授权首付款就收了8亿美元,这种真金白银的业绩可比讲故事实在多了。
估值层面看,目前中证创新药指数PE分位数还在30%左右徘徊,比消费电子、新能源这些赛道便宜了不止一个身位。外资的持仓动向更有意思,北向资金连续三个月净流入创新药板块,高瓴资本二季度增持了信达生物200万股,这些聪明钱的动向很能说明问题。我还注意到个细节,现在主动型医药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比例只有12%,远低于CXO赛道,这意味着后续增仓空间巨大。
当然,投资要看预期差。下半年ASCO肿瘤大会、AACR年会这些全球顶级的学术会议陆续召开,恒瑞医药的SHR-A1811、翰森制药的HS-10370这些重磅产品都可能放出惊艳的临床数据。叠加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的流动性利好,创新药这种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很可能迎来双击行情。最近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调仓,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换成了A+H两地的创新药龙头,连葛兰的中欧医疗都开始加配Biotech,这些专业机构的动向值得散户重视。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我仿佛看到了2019年创新药行情启动前的信号。当年错过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的遗憾,这次不能再重演。毕竟,当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估值修复三股力量形成共振时,资本市场从来不会吝啬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