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3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震荡市场中寻找真正具有成长韧性的板块。最近梳理了二十多份行业研报后发现,创新药板块正呈现出难得的"抗风险+高成长"双重属性。就拿最近热议的关税问题来说,虽然个别传统医药产品可能受波及,但创新药企业通过BD授权模式出海,不仅规避了商品关税风险,还能从海外药企的销售分成中持续获益。比如科伦博泰、百济神州等企业仅去年就完成了数十亿美元级别的海外授权交易,这种"轻资产"的国际化路径比传统出口模式更具含金量。
更让我兴奋的是行业底层逻辑的变化。记得前几年集采政策刚出台时,整个医药板块估值被打压得厉害,但现在支付端改革正在打破"降价死循环"。今年深圳率先建立创新药"风险共担"采购机制,北京推动三甲医院设立"创新药械临床应用评价中心",这些政策让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获得了差异化的定价空间。某家龙头药企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刚获批的肿瘤新药通过"疗效分层定价",单支售价达到了传统药物的3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创新药企的竞争力正在发生质变。以前我们总说"Me Too"药物,现在像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信达生物的CAR-T疗法已经站上了全球第一梯队。数据显示,国内临床阶段的FIC(首创新药)占比从2020年的18%提升到现在的35%,这种创新能力的跃升直接反映在海外订单上——2024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同比增长了67%。更难得的是,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创新药这种对资金成本敏感的板块正在迎来估值修复的东风。
当然,投资不能只看故事,更要看实实在在的业绩。翻看一季报,恒瑞医药创新药收入占比首次突破60%,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翻倍,这些头部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已经完成蜕变。估值层面更是充满吸引力,目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处于近十年27%分位,而创新药作为成长性最强的子板块,PEG普遍在0.8-1.2之间,对比美股生物科技公司2.0以上的估值显得极具性价比。
在具体布局上,我选择了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这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全是A+H两地的创新药龙头,既有恒瑞、石药这种完成创新转型的Big Pharma,也配置了信达、康方生物这些研发管线深厚的Biotech。这种组合既把握了当下业绩确定性,又布局了未来的爆发潜力。最近市场调整时,我发现基金经理果断加仓了刚公布海外授权利好的科伦博泰,这种敏锐度正是当下市场最需要的。
站在当前时点,我越发确信创新药板块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转折点。政策端的暖风频吹、企业端的创新突破、资金面的估值修复形成共振,这种级别的产业机遇可能三五年才会出现一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借道专业机构布局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毕竟在这个需要深度研究的领域,基金经理对临床进展、专利壁垒、出海节奏的把握,远比我们个人投资者要精准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