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3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创新药板块的估值修复逻辑。看着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创新药龙头,不禁回想起去年四季度基金经理在定期报告中那句"估值处于合理甚至低估水平"的判断,如今看来确实颇具前瞻性。
记得四月初关税政策调整引发市场震荡时,我和几位同行仔细研究了中美医药贸易结构。数据很说明问题——中国对美医药出口仅占总额的17.6%,且创新药企主要通过BD授权模式出海,根本不走传统商品贸易渠道。这解释了为何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这些龙头在关税风波中依然保持强势,它们的海外收益来自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这种"轻资产出海"模式让地缘政治风险大幅降低。反倒是血制品、医疗器械这些领域,关税压力倒逼出了国产替代的机会,最近人福医药在血液制品领域的突破就是明证。
政策面的持续发力让我对行业信心倍增。上周深圳刚出台加速创新药进院的政策,北京也在筹建百亿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这让我想起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制定创新药目录"写入正文的场景,当时市场还没完全意识到定价机制改革的分量。现在看,医保谈判规则优化确实打破了"集采降价-企业承压"的恶性循环,信达生物的PD-1进入医保后销售放量就是最好例证。
更让我兴奋的是行业基本面的质变。过去总觉得国内药企在"跟跑",但泽布替尼成为首个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国产抗癌药,科伦博泰半年内完成三项超10亿美元海外授权,这些案例证明我们的Biotech正在全球创新药产业链卡住关键位置。基金经理朋友透露,现在海外大药企来华考察的频率比三年前翻了两倍,这种技术认可度直接反映在港股通创新药ETF的份额增长上。
估值层面确实处于历史机遇期。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医药板块估值分位数仅27%,而创新药对分母端变化尤为敏感。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去年重仓CXO的那些资金明显在向创新药迁移。我注意到工银瑞信这只基金前十大持仓平均市销率不足8倍,相比美股Biotech动辄20倍以上的估值,安全边际足够。
当然,投资永远需要保持清醒。汇率波动对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企业仍是潜在风险,这也是我重点观察百济神州港股走势的原因。但综合来看,当下创新药板块兼具"医保内升级+全球化突破"的双重逻辑,又有AI研发降本增效的新故事加持。就像长城基金梁福睿说的,这个行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质变,短期情绪波动恰恰给了长期布局的窗口期。
站在这个时点,我选择通过AH两地布局的基金来把握机遇。毕竟,港股市场的创新药标的更纯粹,而A股龙头又有政策加持,这种组合既能捕捉估值修复,又能分享国际化红利。看着持仓清单里那些每年研发投入超20亿的硬核企业,我仿佛看到十年前中国互联网出海时的身影——这次,我们或许真的能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