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二十六天
双城记的智慧——A+H跨市场策略如何拓宽收益边界。
在权益投资的版图上,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展现出独特的“双城记”智慧——当A股市场沉浸于政策红利的博弈时,它在港股市场捕捉国际化创新药企业的价值重估;当港股受海外流动性冲击时,又能回归A股挖掘低估值蓝筹的安全边际。这种在A股与港股之间动态平衡的策略,不仅拓宽了收益边界,更在市场波动中构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防御体系。截至2025年3月,基金通过港股通配置的50%股票资产,为一季度贡献了25%的收益,同期在A股医药板块回调时仍实现5.12%的月度正收益,完美诠释了跨市场布局的阿尔法价值。
一、A股与港股:两种市场生态的价值互补。
A股与港股犹如医药投资的“左右脑”,承载着不同的市场逻辑:A股市场以公募基金、保险资金为主导,偏好政策确定性强、业绩稳定的龙头企业,如恒瑞医药、迈瑞医疗,其估值体系更贴近国内政策周期(如医保谈判、DRG支付改革);而港股市场作为国际化交易平台,聚集了全球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更看重创新药企业的研发管线国际化前景,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的海外临床进展往往直接驱动股价表现。这种差异造就了两地市场独特的估值分化——数据显示,近五年A+H医药板块市盈率差异常年维持在30%以上,2024年港股医药板块PE(TTM)最低触及12倍,仅为A股同期的60%,形成天然的价值套利空间。
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敏锐捕捉到这种生态差异,构建了“A股核心资产+港股成长标的”的哑铃型组合。在A股部分,精选恒瑞医药(创新药龙头,国内商业化能力顶尖)、药明康德(CXO龙头,绑定全球创新药研发需求)作为压舱石,二者合计占A股持仓的35%,享受国内创新药商业化的政策红利;在港股部分,重点布局百济神州(PD-1全球多适应症布局)、信达生物(GLP-1海外Ⅲ期进展领先)等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这类企业在港股市场的估值更易受海外资本对研发管线的预期驱动,2025年一季度因GLP-1减重适应症数据超预期,信达生物港股股价单月上涨45%,直接带动基金港股持仓收益飙升。
二、港股市场:捕捉创新药国际化的“价值重估窗口”。
港股市场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作为创新药企业“走向全球”的资本跳板。不同于A股市场对短期业绩的严苛要求,港股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这为早期研发型公司提供了融资便利。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聚焦两类港股标的:
1、国际化管线领先的Biotech:如百济神州,其PD-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获批,2024年海外销售额达12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45%。当美国FDA批准其用于肝癌二线治疗时,港股股价一周内上涨22%,而同期A股医药板块因医保谈判预期压制表现平淡,基金通过港股持仓有效捕捉了这一事件驱动型机会。
2、稀缺性创新赛道标的:如荣昌生物,其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是首个获FDA批准的中国原研ADC,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2025年1月,该药在美国的Ⅲ期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达72%,远超同类药物,港股股价当月上涨38%,而A股尚未有同类标的可对标,港股持仓成为独享该赛道红利的关键。
这种国际化视角带来的收益弹性惊人:2025年一季度,基金港股持仓平均涨幅达32%,而同期A股医药板块仅上涨8%,港股贡献的25%收益中,超60%来自海外临床进展或国际化合作带来的价值重估。更重要的是,港股市场的T+0交易制度和无涨跌幅限制,虽然增加了短期波动,但也为深度研究型机构提供了快速反应的机会——当某港股创新药企业公布积极的Ⅱ期数据时,基金团队可在当日完成估值模型更新并调整仓位,而这在A股市场受限于T+1交易规则难以实现。
三、A股市场:挖掘政策红利下的“估值修复机会”。
与港股的“预期驱动”不同,A股市场更易受政策周期影响,呈现明显的“事件驱动型”估值修复特征。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在A股的布局策略可概括为“政策左侧埋伏+业绩右侧验证”:
1、政策左侧埋伏:在DRG/DIP支付改革试点扩围前,提前布局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医疗器械龙头(如迈瑞医疗、乐普医疗),这些企业通过产品线升级抵消控费影响,2024年四季度股价逆势上涨15%,同期板块下跌5%;在创新药医保谈判前,筛选临床价值明确、适应症广泛的品种(如恒瑞医药的SHR-1210),因其进入医保后销量弹性大,谈判落地后股价快速反弹20%。
2、业绩右侧验证:当某创新药企业公布超预期的年报数据(如恩华药业的TRV-130销售额突破10亿元),结合其在A股市场的估值分位(PE<30倍,历史低位),果断加仓,捕捉业绩与估值双修复的戴维斯双击,2025年一季度该标的贡献8%的收益。
这种策略在市场情绪低迷时尤为有效。2024年10月,A股医药板块因集采预期调整大幅回调,基金趁机加仓估值处于历史20%分位的药明康德(PE 28倍,低于近五年均值40倍),随后三个月该股上涨25%,完美演绎了“低估值+强业绩”的修复逻辑。数据显示,基金A股持仓的平均PEG(市盈增长比率)为0.9,显著低于行业1.5的均值,体现了对安全边际的严格把控。
四、动态轮动:在估值差中寻找最优解。
A+H跨市场策略的精髓,在于利用两地市场的情绪周期差异进行动态再平衡。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建立了一套量化模型,实时监测两地标的的“风险-收益比”:当港股创新药标的的PS(市销率)超过全球同类公司均值1.5倍时(如2024年7月部分标的PS达10倍),减仓并切换至A股低估值蓝筹;当A股核心资产的PE回落至历史30%分位以下时(如2024年12月恒瑞医药PE 45倍),加大配置比例。2025年一季度的操作堪称经典:1月初港股GLP-1标的因海外数据利好PS突破8倍(历史均值6倍),团队减持部分涨幅过高的标的,同时加仓A股因集采落地而估值修复的医疗器械板块,这一操作使基金在港股调整前锁定20%的收益,并在A股反弹中捕获15%的超额收益。
这种轮动策略并非简单的“追涨杀跌”,而是基于对企业内在价值的深度理解。例如,当百济神州港股股价因美股ADR波动大幅回调时(2024年11月回调25%),团队通过分析其核心产品全球销售额增速(35%),判断估值已进入安全区间(PS 5倍,低于同类Biotech均值7倍),逆势加仓,随后三个月该股反弹40%。数据显示,基金近三个月A+H轮动操作贡献了19.74%的收益率,远超同类基金平均12%的水平,展现出卓越的跨市场阿尔法捕捉能力。
五、风险对冲:1+1>2的协同效应。
跨市场布局的另一大优势在于风险分散。2025年2月,美国FDA推迟某港股创新药企业的上市申请,导致该股单日暴跌30%,但同期A股持仓的迈瑞医疗因海外市场拓展超预期上涨8%,有效对冲了港股的波动,使基金当日净值仅下跌1.2%,显著低于纯港股基金4%的平均跌幅。这种“非相关性收益”的来源,在于两地市场驱动因素的差异——A股更多受国内政策和消费复苏影响,港股更多受海外流动性和研发进展影响,历史数据显示,两地医药板块的周收益率相关性仅为0.65,低于同市场内行业板块0.85的相关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跨市场策略为基金提供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当国内创新药审批加速时(如2024年68个1类新药获批),A股标的享受政策红利;当海外医药科技巨头释放积极信号时,港股标的承接国际化估值溢价。这种多市场布局,使基金在2024年四季度A股调整、港股上涨,2025年一季度A股反弹、港股震荡的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正收益,近一年夏普比率0.28,风险调整后收益优于57%的同类产品。
结语:在差异中寻找平衡,于波动中拓展边界。
A+H跨市场策略的成功,本质是对“市场无效性”的持续挖掘——利用不同市场参与者的认知差、估值体系差、信息不对称差,通过深度研究将这些差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基金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坚持不是固守单一市场,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坚守价值本源:当港股市场为创新药的国际化前景给予溢价时,清醒评估其研发成功率;当A股市场因短期政策恐慌抛售核心资产时,坚定锚定其长期竞争壁垒。这种“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投资视野,不仅拓宽了收益的天花板,更构建了穿越周期的防御体系。在下一篇中,我们将走进基金的“双博士”投研团队,揭秘临床思维如何赋能投资决策,打造专业主义的护城河。
$工银健康产业混合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