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2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疗赛道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贸易摩擦叠加产业升级的阵痛期,到底哪些资产能真正穿越周期?直到最近梳理创新药板块的脉络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被贴上“高风险”标签的领域,或许正酝酿着未来三年最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
先说最直接的关税问题。去年四季度开始,全球贸易壁垒升级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仔细研究后发现,创新药企业其实手握“双重护盾”。一方面,国产创新药出海主要采用授权合作模式(License-out),比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诺华在全球销售,这类交易既不涉及关税成本,又能通过销售分成获取稳定收益。另一方面,美国最新公布的301关税清单里,药品和生物制剂仍被排除在加税范围之外,这为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等重磅产品留出了安全通道。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让创新药板块在贸易摩擦中反而像个“避风港”。
真正让我兴奋的是行业内在的质变。过去我们总吐槽“医保谈判就是砍价大会”,但今年医保局的新规明显在纠偏——对于临床价值明确的创新药,允许企业自主申报支付标准,这相当于给真正的好药开了“绿色通道”。最近参加深圳某Biotech的路演时,他们透露刚获批的肿瘤新药通过“附条件谈判”提前两年进医保,首年销售额就冲破了10亿关口。这种支付端的改革,正在打破“研发-降价-亏损”的死循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化的加速度。去年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达到创纪录的48起,总金额突破200亿美元,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7款ADC药物合作更是刷新了单笔交易纪录。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进化:从前我们卖原料药赚辛苦钱,现在靠专利授权就能提前锁定收益,后续还有销售分成这个“现金流奶牛”。就像在港股上市的某创新药企,去年仅靠三个海外授权项目的首付款,就覆盖了全年研发支出的70%。
政策面的暖风也吹得恰到好处。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专项政策里,我注意到两个关键信号:一是允许创新药“随批随谈”快速进医保,二是政府引导基金对临床前项目的投资比例提升到40%。这种“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全链条扶持,正在催生一批“小而美”的潜力股。比如某专注基因治疗的初创公司,凭借政府产业基金背书,半年内就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翻了3倍。
站在估值维度看,当下的时点更像2018年后的CXO行情前夜。数据显示,中信建投测算的创新药指数PE分位数仅27%,比过去五年90%的时间都便宜。上周参加机构交流会时,某头部基金经理透露,他们正在把消费板块的仓位腾挪到创新药,理由是“同样估值修复空间,创新药的业绩弹性至少高出2倍”。这种资金迁徙的暗流,在港股的弹性标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某港股创新药ETF的份额最近一个月暴增了40%。
当然,这个领域永远不缺分歧。有人担心地缘政治风险,但仔细想想,当美国药企需要靠中国企业的双抗技术来升级管线时(某跨国药企最新季报显示,其研发费用中有18%用于支付中国合作伙伴的技术授权费),所谓的“脱钩”反而成了伪命题。还有人诟病商业化能力,可看看信达生物的PD-1,海外销售团队已经覆盖30个国家或地区,今年Q1的海外收入占比首次突破15%。
对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布局这个领域最头疼的就是选股难题。龙头恒瑞、百济估值已不便宜,黑马型Biotech又容易踩雷。最近在基金定期报告里发现个取巧策略——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持仓清一色是创新药龙头,既有港股的百济、信达,也有A股的恒瑞、科伦,这种“两地市场抓龙头”的配置,既规避了个股风险,又能吃到板块整体估值修复的红利。数据显示,该基金在去年四季度就提前加仓了被错杀的CDMO企业,今年一季度净值反弹了22%,明显跑赢医药指数。
站在2025年中的时点,我越来越确信创新药板块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爆发前夜。天时是美联储降息周期打开估值天花板,地利是政策改革重塑产业生态,人和是企业家们终于摸清了“自主创新+全球合作”的平衡术。或许就像某位行业大佬说的:“过去十年我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未来十年要解决‘好不好’的命题。”当国产双抗药物在ASCO大会上力压国际竞品拿下“突破性疗法”认证时,这种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或许才是创新药投资最动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