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1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我最近注意到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尽管全球经济环境波折不断,但中国创新药板块却呈现出与市场情绪错位的投资机遇。这种机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基本面支撑之上。让我试着用普通投资者的视角,把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梳理出来。
记得上个月看到平安基金周思聪的专访时,他提到的四个创新药"免疫逻辑"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专利授权"模式的解释,彻底解开了我之前的疑惑。原来我们药企的出海不是简单卖药,而是把研发成果像技术专利一样授权给海外企业,这就巧妙避开了关税问题。这让我联想到科伦博泰与默沙东高达118亿美元的授权合作案例,这种模式既规避了贸易摩擦风险,又让国内企业能持续享受销售分成。
更让我安心的是财务数据的支撑。周经理提到的80%-90%毛利率水平,放在任何行业都堪称"暴利"。这解释了为什么去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能在美国市场卖出14亿美元,即使扣除各种成本仍能保持丰厚利润。这种盈利能力就像给企业穿上了防弹衣,即便遇到短期成本波动也有足够缓冲空间。
政策面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去年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不是空头文件,我注意到深圳最近已经开始设立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北京也在加速创新药进院流程。这些政策红利的释放速度超乎预期,特别是医保谈判规则的优化,让信达生物的PD-1单抗能在上市后快速进入医保目录,实现了商业化的完美衔接。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板块确实处于历史低位。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医药行业估值分位数只有27%,这让我联想到2018年白酒行业的估值底。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是创新药龙头,这种集中布局在行业拐点期往往能产生超额收益。特别是港股创新药标的,受外资流动性影响形成的估值洼地,可能比A股更具弹性。
不过作为理性投资者,我也在观察潜在风险。比如中泰国际提到的汇兑风险确实存在,百济神州去年就有超过60%收入来自海外。但好在多数企业采用美元结算,人民币贬值反而能增厚报表利润。至于市场担心的研发失败风险,随着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像英矽智能这样的企业已将临床前研发周期从4年缩短至18个月,这种技术革命正在系统性降低行业风险。
站在当下时点,我越发认同景顺长城报告中的判断:创新药板块正在经历"估值修复+业绩兑现"的双击行情。药明生物最新公布的全球市场份额已提升至35%,这个数据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具体体现。更不用说即将召开的ASCO年会上,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有望公布重磅临床数据,这种催化剂可能成为股价爆发的导火索。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可能没有机构那样专业的分析工具,但常识告诉我:当政策、产业、资本形成共振时,往往孕育着重大投资机遇。看着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重仓股名单,那些经历过行业寒冬依然保持高研发投入的企业,或许正是下一轮行情的主角。毕竟,在老龄化加速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能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企,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硬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