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1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我最近在梳理创新药板块的投资逻辑时有了不少新发现。看着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都是创新药龙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让我慢慢道来这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
首先让我安心的是,海外关税政策这只"黑天鹅"其实扇不动创新药的翅膀。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加税清单,药品类目压根没被纳入,这背后其实藏着精妙的商业逻辑——中国创新药企现在出海都玩"轻资产模式",把知识产权授权给海外药企后,由对方在当地生产销售,既规避了关税风险,又能坐享销售分成。就像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去年在美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种"躺着收钱"的模式可比传统出口高明多了。
真正让我心跳加速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的双重变革。支付端这边,医保谈判规则越来越人性化,去年有个抗癌新药从上市到进医保只用了11个月,放以前简直不敢想。更妙的是商业健康险开始发力,某款CAR-T疗法通过商保渠道实现单疗程百万元定价,这给真正的创新药留出了利润空间。而在国际化方面,朋友圈越扩越大,今年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金额同比翻番,科伦博泰把某个ADC药物的海外权益卖给默沙东,光首付款就收了5亿美元。
政策春风更是吹得人心里暖洋洋。上周深圳刚宣布设立500亿规模的生物医药母基金,北京也出台了创新药"随批随进"医院的政策。这些实打实的支持让我想起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当政府把创新药写进工作报告,这个赛道注定要跑出几个万亿市值的巨头。
在翻看上市公司年报时,我发现个有趣现象:港股创新药企的研发费用普遍比A股同行高30%,但市销率却低了近一半。这种估值倒挂恰恰说明海外资金还没完全看懂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就像康方生物的双抗药物AK112,临床数据直接叫板K药,这样的硬科技迟早会被市场重新定价。
说到投资时机,几个数据让我眼前一亮。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处于近十年27%分位,比2018年集采风暴时还低。但资金面已经开始异动,一季度主动型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比例环比提升1.5个百分点,聪明钱显然在悄悄布局。更让我心动的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后,Biotech公司的融资成本下降,港股创新药ETF的份额两周内暴增20亿份。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感觉创新药投资就像在机场等一艘船——看似违和实则必然。短期或许还要消化地缘政治的情绪波动,但拉长来看,当老龄化遇上消费升级,当工程师红利撞上AI制药,这个行业注定要上演估值修复与成长双击的好戏。就像当年在白酒塑化剂危机中抄底,现在或许正是布局创新药的黄金窗口。我已经把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加入自选,毕竟能同时在AH两市精选龙头的基金,确实称得上"春江水暖鸭先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