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10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市场被各种关税政策搅得风起云涌时,究竟哪些资产能真正扛住压力?答案逐渐清晰——创新药板块的韧性远超我的想象。记得四月初看到美国关税政策调整消息时,身边不少朋友慌忙抛售医药股,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中国对美医药出口仅占总额的17.6%,而创新药企业根本不需要直接出口成品,他们通过对外授权(BD)让跨国药企在当地生产销售,既避开了关税壁垒,还能坐收销售分成。这就像中国药企把"种子"播撒到全球,收获时却不用自己承担风雨,这种商业模式让我眼前一亮。
真正让我坚定信心的,是亲眼见证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蜕变。去年参加药企调研时,某家Biotech的实验室里,AI系统正在模拟百万级分子结构,研发周期从五年压缩到三年。这种效率革命正在整个行业蔓延,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消息,更是打破了"中国造不出全球性创新药"的偏见。政策红利也在持续加码,深圳刚刚出台的创新药进院"绿色通道",让新药上市后三个月就能进入医院,这比三年前平均18个月的进院周期快了整整六倍。
估值层面的信号同样值得玩味。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分位数仅27%,机构持仓比例更是低于历史均值。但看看这些企业的动作:百济神州在瑞士扩建生产基地,信达生物的双抗药物拿下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科伦博泰的ADC药物海外授权金额屡创新高。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态势,让我想起十年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轨迹——当国内企业同时掌握核心技术与全球化能力时,价值重估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当下这个节点,我更愿意用"哑铃策略"来布局:一端紧握恒瑞、石药这些转型成功的Big Pharma,他们仿创结合的现金流就像压舱石;另一端押注康方生物、迪哲医药这些黑马,这些手握全球首创(FIC)药物的企业,任何一个临床数据突破都可能引发估值跃升。特别是注意到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清一色都是两地上市的创新药龙头,这种聚焦核心资产的打法,在行业来临时的爆发力值得期待。
最近和业内朋友聊起,大家共识越来越明确:这轮创新药行情不是简单的估值修复,而是工程师红利、政策红利、资本红利的三重共振。当国产PD-1在美国卖得比Keytruda还便宜30%,当AI制药让研发成本下降40%,这个行业的价值链条正在被彻底重构。或许正如某位基金经理说的:"现在的创新药板块,就像2013年的移动互联网,所有要素都已齐备,只差临门一脚的催化剂。"而这一脚,可能是某个重磅药物的全球上市,也可能是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流动性东风。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行业完成华丽转身前,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