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9天+作为一名在医药板块摸爬滚打了七八年的投资者,最近我翻看持仓明细时突然发现,原本被套牢的创新药标的居然开始逆势翻红。这让我意识到,这个曾被贴上"政策敏感""高波动"标签的赛道,或许正迎来真正的转折点。
记得去年四季度参加行业交流会时,不少同行还在担忧海外关税政策可能重创创新药企。但现实情况是,中国药企早已摸索出独特的出海路径——比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高达118亿美元的抗体药物授权合作,本质上是知识产权输出而非药品实体出口,自然规避了关税风险。中泰国际的数据更印证了这点: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模式收取的授权费,根本无需缴纳关税。这种商业模式创新,让国内药企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反而构建起护城河。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政策端与产业端的双重质变。深圳最近出台的创新药"白名单"制度,将新药入院周期从平均18个月压缩到6个月,这直接打通了研发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而像信达生物PD-1单抗在美国申报上市这类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开始参与全球市场的蛋糕分配。更令人振奋的是,国内头部药企的研发管线中,像和黄医药的FR ADC这类全球首创药物占比已超过30%,彻底扭转了早年me-too药物扎堆的局面。
估值层面的安全边际同样诱人。中信建投的研报显示,当前医药板块估值仅处于历史27%分位,而工银瑞信基金的季报披露,其重仓的港股创新药标的动态市盈率普遍在20倍以下。这种估值洼地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源于市场对政策风险的过度反应。事实上,医保谈判续约规则改革后,像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这类重磅药物,通过"简易续约"机制确保了价格稳定性,支付端的不确定性已大幅降低。
站在当下时点,我的观察账户里持续加仓的机构资金动向值得玩味。景顺长城等头部机构近期密集布局港股创新药ETF,而财通基金一季度已悄然将港股创新药配置比例提升至组合的15%。这种机构行为的转向,或许预示着板块即将迎来估值重塑。特别是随着6月ASCO年会临近,康方生物的双抗疗法、再鼎医药的ROS1抑制剂等创新成果的临床数据披露,极可能成为点燃行情的催化剂。
作为普通投资者,要把握这种行业级机遇确实需要专业工具。我注意到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前十大持仓清一色是恒瑞、百济这类研发投入超20%的硬核药企,这种聚焦龙头的打法既能分享行业红利,又规避了中小药企的研发风险。毕竟在这个强者恒强的创新药江湖,只有真正拥有全球专利布局和商业化能力的玩家,才能在国际化浪潮中笑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