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创新药可以说是最近弱势行情下表现相对突出的一个板块了,尤其是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更可谓是鹤立鸡群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资金面。在刚刚过去的这周,公募基金2025年一季报正式披露完毕。从整体来看,医药行业在全部公募基金中的配置比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表明基金经理对于医药行业的重视度有所增加。
而如果观察医药各细分行业的持仓情况,我们发现公募基金的配置存在明显的倾向性。公募基金加仓的方向主要是创新药。
公募基金之所以把配置的重点放在了创新药相关领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政策或是主导因素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关注一下近期创新药方面的政策。进入今年,创新药领域的政策更加密集。
近年来可以看到,创新药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当中,将“生物制造”列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原文是“加快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原创性新药产业化”。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进一步将“生命健康”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并列,提出“突破生物医药卡脖子技术”,实质指向创新药核心领域。
为什么国家要在创新药领域着墨颇多呢?这是有着深刻认知的。下面仅简单列举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需要。我们知道芯片、粮食、军工、生态环境这些关乎国家安全,其实生物安全也是国家安全16个方面中的一个。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暴露出我国在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中的疫苗、特效药研发短板,危及国家生物安全。所以我们要在创新药领域攻坚克难,把生物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另一方面,创新药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手段之一。我们知道,传统化学制药的毛利率仅在30%左右,而创新生物药的毛利率可达到90%。通过扶持创新药产业,国家可以提升医药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也可以引导人才向创新药这一高端领域流入。
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药品加征潜在关税,中国创新药领域出海是否就此会受到严重影响,其实,影响多少会有一些,但不会太大。
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常见的方式有三类:自主出海、合作出海和借船出海。自主出海很好理解,独立研发,然后独立建营销团队销往海外。这样的方式收益最高,但也面临最大的风险;合作出海是在海外寻找商业化能力强的当地伙伴,并借助伙伴的经验在当地开展销售;而借船出海则是把海外开发、商业化权益都授权给跨国药企,中方企业收取首付款以及后续的销售分成。这种方式门槛相对较低,风险较小,但中方企业难以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创新药企业目前采用借船出海方式的较多。由于借船出海模式只涉及专利的交易,和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并无关系,所以被打压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创新药企业仍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2025年至今,国内就已经达成了24笔新药出海交易。2024年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创新药企业已逐渐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