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消费机遇#+打卡第7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者,最近在梳理创新药板块时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当市场还在为海外关税政策反复纠结时,真正懂行的资金早已在底部悄然布局。我仔细翻看了各家机构的调研报告,发现这个被错杀的赛道正迎来三重确定性机遇,而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基金的重仓股配置恰好踩准了这轮产业变革的节奏。
记得今年初和基金研究员交流时,他们提到一个关键数据——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金额已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泽布替尼等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额甚至超越原研药。这让我意识到,国产创新药企的出海早已不是简单的原料出口,而是通过BD合作分食跨国药企的利润蛋糕。就像景顺长城的报告里说的,这类IP授权模式天然具备关税免疫力,美国药企拿着我们的专利在当地生产销售,根本不会触发商品关税。最近百济神州刚公布的10亿美元海外授权大单,更是印证了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政策面的变化更让我信心倍增。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支持政策,不仅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还创新性地推出"医院药占比豁免"制度,彻底打通了创新药进院的"最后一公里"。以往困扰行业的"研发-获批-进院"断点正在被系统性修复,这种制度性红利远比短期资金推动更有持续性。工银瑞信基金四季报里提到的"供给侧改革",现在看确实在加速兑现——头部企业管线推进速度比三年前快了两倍,而中小药企的淘汰率也创下新高。
估值层面的安全边际或许是最大的惊喜。中信建投的测算显示,当前医药板块估值分位数仍低于历史均值,而创新药作为弹性最大的子板块,其PEG值已跌至0.8以下。这种背离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创新药企业的DCF估值对利率变化极其敏感。我注意到工银旗下基金早在去年四季度就开始增持港股创新药,当时恒生医疗保健指数的市净率仅1.2倍,现在回头看确实是黄金坑。
当然,投资最忌盲目乐观。长城基金梁福睿提醒的"商业化能力滞后"问题确实存在,但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筛选真龙头的试金石?那些能同时玩转国内医保谈判和海外市场拓展的企业,比如前十大重仓股中的某龙头,其双通道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85%的三甲医院,海外临床管线数量更是媲美中型跨国药企。这种攻守兼备的特质,在当下波动的市场中显得尤为可贵。
站在当下时点,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创新药板块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打破:政策支持度、商业兑现力、估值合理性三者罕见地形成共振。就像工银瑞信基金经理在路演中说的,这个行业已经从"赌黑马"阶段进化到"数白马"时代,那些在寒冬中储备了充足现金流的头部企业,正在收割供给侧出清带来的市场份额。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借道专业机构布局或许是把握这轮创新药行情的最优解,毕竟这个赛道的专业门槛早已超出个人投资者的能力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