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7天+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市场被各种关税传闻搅动得人心惶惶时,究竟哪些领域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韧性?在与多位基金经理交流并梳理了数十份研报后,我的目光逐渐聚焦在创新药板块。这个看似"躺平"了两年的领域,实则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蜕变。
记得年初拜访某头部药企时,研发负责人指着实验室里昼夜运转的AI药物筛选系统告诉我:"现在开发一个全新靶点药物的成本,已经比三年前压缩了40%。"这让我意识到,工程师红利叠加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中国药企的竞争力。就像泽布替尼凭借优异的临床数据在欧美市场攻城略地,依沃西单抗突破"跟随式创新"实现全球首发的案例,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创新药企在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形成的系统性优势。
最近市场热议的关税问题,反而让我更看清了行业的本质。仔细研究中美贸易细则会发现,创新药出海主要采用知识产权授权(License-out)模式,授权费根本不涉及关税。就像某次行业论坛上,平安基金的周思聪经理举的例子:当信达生物把PD-1的海外权益授权给礼来时,交易的是专利技术而非药品实体,这种模式既规避了贸易壁垒,又能坐享海外销售分成。事实上,今年已有7家药企达成单笔超5亿美元的对外授权,这种"躺着收钱"的商业模式,正在构筑起坚实的业绩护城河。
政策端的持续发力更让我确信行业拐点将至。上周深圳刚出台的创新药全链条支持政策,从加速审评到医保衔接形成完整闭环,而北京则设立了千亿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这些地方政策的密集落地,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形成政策共振。某次与机构投资者的茶叙中,工银瑞信的基金经理透露,他们正在增配那些现金流充沛、临近商业化爆发的创新药企,因为医保谈判续约规则优化后,创新药的价格生命周期明显拉长。
站在估值维度观察,当前板块的性价比更具吸引力。中信建投的数据显示,医药行业估值分位数仍处于近十年27%的低位,而公募基金对创新药的配置比例还不及CXO赛道的一半。这种"低持仓+低估值"的双底特征,让我想起2019年新能源车启动前的市场状态。特别是港股创新药板块,在经历流动性冲击后,不少龙头企业的PS估值已回落至3倍以下,这与他们每年30%以上的营收增速形成鲜明反差。
当然,投资永远需要保持清醒。在与行业分析师反复推敲后,我将关注点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具备BIC(同类最佳)潜力的全球新药,比如双抗、ADC等前沿领域;二是商业化能力突出的big pharma,这类企业能通过成熟销售网络快速兑现管线价值;三是深度绑定跨国药企的CXO龙头,海外订单回暖正在重塑其成长逻辑。就像某次调研时,药明康德的管理层展示的新建实验室图纸,那密密麻麻的海外客户标识,恰是中国医药制造实力的最好注脚。
最近操作账户时,我选择了借道基金布局这个领域。比起个股的剧烈波动,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这类聚焦创新药龙头的产品,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港股通创新药50指数的核心标的,既能规避个股权重过高的风险,又完美捕捉了AH两地估值差异的红利。看着账户里逐渐翻红的持仓,我忽然想起那位研发负责人说过的话:"创新药的春天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熬出来的。"或许,当下正是我们需要拿出耐心与远见的关键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