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迎机遇#+打卡第6天+作为长期关注医药赛道的投资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全球贸易摩擦频发、关税政策阴云笼罩时,究竟哪些领域能真正穿越周期?在梳理了多份研报和行业动态后,我意外地发现创新药板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这个发现让我既兴奋又感慨——原来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市场情绪的褶皱里。
记得四月初美国颁布对等关税新政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检查持仓里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但当我看到景顺长城和中泰国际的数据时,悬着的心放下大半:中国对美医药出口仅占行业总出口的17.6%,且大头是低利润的西药原料,而真正代表未来的创新药大多通过BD(商业开发)模式出海,根本不走商品关税通道。这种轻资产、重知识产权的出海策略,让我想起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欧美市场创下的销售神话——当我们的药企开始用专利授权费替代集装箱运输时,关税壁垒就变成了打在棉花上的拳头。
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蜕变。过去我们总诟病国内药企“只会跟风”,但信致医药的AAV基因药物获批、依沃西单抗突破"跟随式创新"的案例,让我看到研发底层逻辑的质变。更关键的是,支付端改革正在打破“创新-集采”的死循环。深圳某三甲医院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特药险覆盖的创新药品种较三年前翻了3倍,这种“医保保基本、商保促创新”的双轨制,让君实生物的PD-1等品种找到了差异定价空间。而政策面的暖风更让人振奋,北京深圳接连出台的创新药进院绿色通道、地方政府组建的百亿级医药基金,都在构筑着坚实的制度护城河。
站在当下时点,我特别关注两个“价值放大器”:一是美联储降息周期对DCF估值模型的修复效应,这在工银瑞信等机构的季报里已被反复验证;二是全球医药界“奥斯卡”级别的ASCO大会即将召开,国产创新药的临床数据一旦超预期,很可能成为点燃行情的导火索。这种“基本面改善+估值修复+事件催化”的三重共振,在近五年的医药板块中都属罕见。
当然,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长城基金梁福睿提醒要警惕AI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可能拉长研发周期,但反过来看,那些已经将AI深度嵌入药物发现环节的企业(如部分布局AI制药的CXO龙头),或许正悄然构筑新的竞争壁垒。这种风险与机遇的辩证关系,恰是创新药投资的魅力所在。
此刻翻阅工银瑞信健康产业混合的持仓,前十大重仓清一色是具备全球BIC(同类最优)潜力的创新药企,这种“把子弹全部压在未来”的锐气,与行业当前“供给端出清+需求端打开”的态势不谋而合。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能难以精准捕捉每个技术突破,但通过借道这类聚焦真创新的基金,或许能在医药产业的价值重构中分得一杯羹。毕竟,当工程师红利遇上制度红利,当中国智慧遇上全球需求,这个被错杀三年的板块,正在酝酿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