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有个不太起眼但特别重要的消息:DeepSeek-V3.2-Exp大模型刚发布,国内芯片厂商就完成了"Day 0适配",其中寒武纪官方已经确认同步支持这个最新模型。可能有朋友觉得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合作,我得说,这事儿远比表面看起来更有意义。
这次新模型最大的突破,在于采用了全新的Sparse Attention机制,能和咱们国产芯片形成完美配合。简单说就是以前跑一个大模型可能需要10台服务器,现在用这种软硬协同的方案,5台就能搞定,训推成本直接砍半。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优化,而是标志着国产算力生态真正开始成熟了。你想啊,当算法和芯片能这么快磨合到位,后面AI应用落地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为什么现在要特别关注算力相关的机会?看看数据就明白了。IDC这些机构预测,2023到2030年全球算力规模每年要增长50%,咱们中国的智能算力增长也不慢,预计46.2%的年复合增速。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过一年半,市场规模就翻一倍。更关键的是,随着国内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国产算力在模型优化和芯片设计上的突破会越来越多。有研究机构就认为,中期看国产算力的增长弹性可能比海外还要高,这可是个重要的信号。
顺着算力往下挖,最核心的机会其实在半导体上游。现在下游需求这么旺,必然会倒逼上游材料设备企业加速成长。瑞银有个预测我觉得挺靠谱:到2027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会达到1190亿美元,咱们中国就能占390亿美元。这还不算完,AI需求加上晶圆投片量增加,半导体材料市场也会跟着水涨船高。TECHCET预计2025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能到700亿美元,同比增长6%。别小看这6%,在千亿级市场里,这就是几十亿美元的增量。
可能有朋友会问,半导体产业链这么长,到底该怎么选?其实现在最确定的逻辑就是国产化替代。就拿半导体设备来说,以前很多核心设备咱们要么买不到,要么买到的是别人淘汰的技术。但这两年情况不一样了,我调研过几家设备公司,现在28纳米以下的刻蚀机、沉积设备,国产化率已经从几年前的5%提到了30%以上。更关键的是,像光刻机里面的精密零部件,以前100%依赖进口,现在有15%左右已经能自己做了,虽然比例还不高,但这个进步速度是很惊人的。
材料方面机会也不小。做芯片离不开光刻胶,以前高端光刻胶几乎全靠进口,现在国内已经有企业能稳定供应KrF光刻胶了,虽然ArF光刻胶还在攻关,但这个突破的意义很大。还有电子特气,像纯度99.999%的电子级氨气,以前全靠进口,现在咱们自己的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开始出口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进步,其实都是国产替代的重要里程碑。
说到这儿,肯定有朋友犯难了:这么多细分领域,又是设备又是材料,普通投资者怎么把握?说实话,就算是专业机构,也很难精准踩中每个细分赛道的节奏。就像今年上半年,半导体设备涨得好,到了三季度材料股又接棒,要是来回切换,很容易两边挨巴掌。这种时候,选对工具比自己瞎折腾强。我最近一直在关注的$南方半导体产业股票发起C$ (020554)就挺有意思,它专门投半导体自主可控这条线,不管是设备、零部件,还是材料、EDA软件,只要是国产替代的关键环节都覆盖到了。这样就不用纠结到底是买刻蚀机还是光刻胶,让基金经理去帮你做专业配置。从业绩看也确实拿得出手:近一个月涨了14.02%,三个月涨幅39.80%,如果持有一年,收益更是达到91.26%。这个成绩在科技类基金里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你避开个股风险,比如某个公司业绩不及预期,或者某款产品研发推迟,对整个基金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现在布局半导体上游有三个优势:一是AI大模型带来的算力需求爆发,这是实实在在的增量市场;二是国产替代的逻辑越来越清晰,政策支持也很稳定;三是经过这两年的调整,估值已经回到相对合理的区间。当然,科技股波动大是难免的,如果你拿不住三年以上,那还是谨慎参与。但要是能长期持有,跟着产业一起成长,回报应该不会让人失望。#DeepSeek、寒武纪同步发布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