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本月港股科技出现了一波调整,既有外部贸易战的因素,指数内部也有自身高位调整的需求。节前港股科技连续大涨,已经到了易跌难涨的位置,积累大量获利盘。市场一震荡,获利盘想落袋为安,指数到关键阻力位,抛压一大,调整就来了。
但从中期看估值是关键,截至目前,港股科技指数市盈率不到2021年最高点的一半,也远低于近十年的平均市盈率,处于历史估值30%左右的分位点上。横向对比A股市场,创业板与科创50当前估值分位点均远高于港股科技指数。这意味着,在当前价格区间布局,投资者有望获得较为可观的中长期回报。
从长期来看支撑港股科技指数的几个核心逻辑没坏,反而更清晰了。
一、人工智能的催化: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AI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大模型迭代与应用落地。随着AI技术在电商、社交、金融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机构持续上调互联网龙头企业的长期盈利预期。这波AI浪潮给这些公司带来盈利预期上调和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机会,推动港股科技指数向上突破。
二、美联储降息:9月美联储如期降息25BP,市场预期10月将再度降息25BP,这将极大改善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历史数据表明,在流动性宽松环境下,科技成长类行业通常表现会更好。
三、资金一直在持续买入港股。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已超1.1万亿港元。港股科技主题ETF份额增长惊人,多只基金份额增超百亿,说明机构资金正在借道这些工具布局港股科技板块。
四、政策风向转变。政策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此前,互联网平台经济曾面临严格监管,如今风向已发生积极转变。监管部门明确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参与国际竞争,曾经制约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强监管压力逐步缓解。政策环境的改善,为港股科技权重个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企业释放发展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市场的非理性下跌,往往是长期投资者的黄金坑。 如果是长线投资者,这次回调就是上车机会。@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