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港股科技走势,预计呈现“震荡上行”格局。短期来看,外部环境改善带来利好:美联储降息周期持续深化,10月可能再次降息,有助于缓解港股流动性压力,历史经验显示,宽松周期中科技股通常表现更优。内部因素方面,AI技术迭代加速,腾讯、阿里等成分股资本开支增速达30%-40%,推动大模型商业化落地。估值上,指数当前市盈率处于上市以来35%分位,尽管今年涨幅已超50%,但距离2021年高点仍有空间,存在均值回归动力。关税摩擦等事件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但此类冲击多为阶段性因素,随着APEC会议等沟通机制启动,市场情绪有望逐步修复。整体来看,指数在业绩增长(2026年预测营收增速仍超20%)、资金流入(南向资金年度净流入创纪录)和政策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三重驱动下,未来三个月有望实现估值与业绩的“双击”。2025年最后三个月,考虑到指数可能延续震荡,我将优先采用定投策略,每月固定日期执行买入,以平滑成本。若因外部风险导致单日跌幅超过3%,则追加一笔投资,单次加仓不超过总仓位的15%。在仓位管理上,目标是将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基金的持仓提升至总投资额的10%-15%,作为组合的进攻部分。为控制回撤,结合技术指标辅助决策,例如当指数跌破30日均线时暂停加仓,待企稳恢复后再行操作。注重组合对冲,将10%-20%资金配置于货币基金或国债逆回购,保持流动性。每月末进行定期复盘,评估持仓与市场关键变量(如美联储议息、国内经济数据),及时优化策略。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代表了中国科技核心资产的演进方向。指数编制高度聚焦龙头,前十大成分股权重超过75%,覆盖腾讯、阿里等世界级企业,这些公司不仅是互联网巨头,更转型为AI核心资产,旗下大模型如通义、混元等已跻身全球前列。产业布局上,指数均衡覆盖软件服务(占比60%)与硬件半导体(占比40%),并通过纳入智能汽车、生物科技等领域,把握科技融合趋势。资金属性方面,成分股均为港股通标的,直接受益于南向资金流入(年内净流入1.17万亿港元),降低了外资流动的干扰。ETF联接基金费率较低(管理费0.45%),支持小额灵活投资,适合长期积累。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战略,从AI芯片到创新药出海,指数成分股正是这些变革的重要载体。长期持有不仅是分享企业成长红利,更是参与中国科技价值重估的历史进程。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