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
估值洼地:全球科技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当纳斯达克闪耀着AI圣光(年内+36%),A股芯片站上泡沫浪尖,港股通科技指数(PE 26.17x)却静卧历史估值洼地——
• 纵向对比:PE-TTM处于指数发布4.6年来的37.5%分位,PS-TTM仅53.75%分位;
• 横向厮杀:显著低于美股科技(纳指100 PE 35x+)、A股科创板(PE 45x+),性价比堪称“钝刀割肉”中的明珠。
当潮水退去,离岸市场的暗礁下埋着金矿。
------
三重引擎:政策+资金+产业共振
1. 政策盾牌
政治局会议定调“四稳”方针,财政货币双宽松持续浇灌新质生产力——港股离岸属性成政策传导第一站。
2. 资金洪流
• 南向资金:2025年净买入破1.2万亿港元(历史新高!),抢占港股定价权;
• 外资回流:美联储降息周期启动,美债利率下行驱动全球资本重估中国科技。
3. 产业裂变
指数75%权重聚焦三大黄金赛道:
• AI算力:头部企业跻身全球核心供应链(英伟达H200芯片合作方);
• 半导体:国产替代2.0(光刻胶自给率突破20%);
• 创新药:GLP-1减肥药全球临床三期密集揭盲。
------
风险预警:闪电与荆棘并存
• 外部扰动:关税政策黑天鹅仍可能引发短期波动(10月回调主因);
• 流动性陷阱:小微成分股单日换手率>5%需警惕(占比18%);
• 技术迭代:AI算法半年革新周期,追不上即坠落。
科技投资是带着镣铐跳舞——既要仰望星空,更要紧握绳索。
------
我的作战计划:定投+网格收割
核心持仓: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019934)
• 优势狙击:费率全市场最低(申购0费率),一键捕获港股科技30巨头;
• 数据加持:2026年预测盈利增速高达40%(瑞银模型)。
操作策略
1. 基础定投:每周机械扣款(无视短期波动);
2. 暴跌补弹:单日指数跌幅>3%手动加仓;
3. 网格止盈:每反弹15%收割1/3仓位,循环滚雪球。
(持仓周期:至少覆盖2026Q1财报季)
------
终极思考:为什么是现在?
港股科技正上演“戴维斯双击”前夜——
• 分母端:美联储降息压低贴现率;
• 分子端:AI商用化落地(如Sora引爆影视生产力)。
当A股科技已在山腰,这里才是埋种子的沃土。
------
防御提醒
• 避免单押个股,借道ETF分散风险;
• 配置比例≤权益资产的20%(黑天鹅对冲必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