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87008)在2025年四季度的表现值得期待,其核心驱动因素可归结为低估值修复、流动性宽松、产业升级三重逻辑共振。
一、指数特性:硬科技底色与分散化设计构筑长期竞争力
1.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当前指数市盈率(TTM)仅22倍,处于近五年13.37%分位;市净率(PB-LF)3.15倍,显著低于纳斯达克科技股均值(PE 35倍)。横向对比,生物科技板块PE仅18倍,半导体、医药等硬科技细分领域估值仍处历史低位。这种估值错位为后续上涨提供了充足动能——历史数据显示,港股科技板块在四季度平均超额收益达7.3%,叠加当前流动性宽松周期,估值修复行情值得期待。
2.行业结构优化抗风险能力
相较于恒生科技指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互联网权重降低20%(40% vs 60%),硬科技权重提升至35%,且单只成分股权重上限15%,避免腾讯一家独大。这种分散化设计使其在2024年互联网监管风暴中最大回撤仅-26.3%,显著优于恒生科技的-38.5%。当前指数近1年波动率低3.2个百分点,更适合风险偏好适中的投资者。
3.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双重催化
AI商业化加速:商汤“日日新”大模型接入超500家医疗机构,医疗AI渗透率从5%跃升至18%;阿里、百度自研芯片逐步替代英伟达H20,国产算力闭环初步形成。
国产替代突破:华为昇腾芯片在云端推理市场市占率从12%升至25%,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1% 。
医药科技协同:指数涵盖百济神州等创新药企,随着AI+医疗、基因编辑等技术落地,医药板块有望复制科技股的估值重构路径。
二、市场环境:内外资共振与政策红利打开上行空间
1.流动性宽松周期深化
美联储9月启动降息后,市场预计10月和12月将再各降25个基点,全年累计降息75个基点。作为离岸市场,港股对美元流动性变化高度敏感,历史上降息周期中科技成长股往往领涨。当前外资已连续六周流入中概科技股(如KWEB累计流入5.99亿美元),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额突破1.09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这种内外资共振的局面,有望推动指数延续升势。
2.政策支持与产业趋势共振
国产替代政策加码:国家对半导体、AI、生物科技的扶持政策持续强化,例如华为昇腾芯片市占率提升、中芯国际研发投入率达17%,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
技术迭代驱动增长:AI算力需求预计2026年达1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较2020年增长67%,国产PD-1抑制剂海外授权交易金额累计超100亿美元。
3.关键事件节点催化
美联储议息会议(10月31日):若降息幅度超预期,可能进一步提振外资对港股科技股的配置需求。
华为全联接大会(10月10日):昇腾芯片、鸿蒙生态等技术进展或成为市场焦点,相关产业链标的值得关注。
生物医药政策:医保谈判结果、创新药审批进度等可能影响板块短期情绪,但中长期看,国产创新药全球化趋势不可逆。
三、基金适配性:低成本、高弹性的工具选择
1.费率优势显著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的管理费率为0.45%/年,托管费率0.07%/年,销售服务费率0.10%/年,综合年化费率仅0.62%。C类份额持有满7天免赎回费,适合短期操作或定投,持有成本显著低于主动型基金。
2.精准跟踪与高流动性
基金90%以上资产投资于目标ETF(159636),跟踪误差<0.2%。底层ETF规模超200亿元,单日成交常超2亿元,支持T+0交易,流动性充足。例如,2025年3月14日指数单日上涨2.8%,基金净值同步攀升2.79%,实现近乎完全同步。
3.分散风险与行业覆盖
指数成分股涵盖互联网(40%)、半导体(30%)、创新药(20%)及智能驾驶等硬科技赛道,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13%)、阿里(17%)、药明生物(9%)等核心标的,既避免过度集中风险,又保留龙头股的爆发力。相较于华夏恒生科技ETF(互联网占比超50%),该基金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布局更均衡,抗波动能力更强。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在“低估值+流动性宽松+产业升级”的三重驱动下,2025年四季度有望延续强势表现。其独特的硬科技权重设计、分散化行业布局及与政策红利的精准匹配,使其成为港股科技赛道的“最锐利载体”。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凭借费率优势、精准跟踪能力及灵活的持有策略,是普通投资者高效布局港股硬科技的核心选择。@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