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从10月初以来,港股的表现确实不怎么好,基本是涨多跌少,恒生指数几乎回到9月初的位置,上个月的涨幅也基本被抹掉了,现在的港股科技,真的到了能看的时候吗?答案是肯定的,核心原因就俩,估值安全了,钱也来了。
从估值来看,现在的港股科技妥妥是“洼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PE(TTM)才25.72倍,处于近五年37%左右的分位,跟纳斯达克科技指数比,折价快一半了 。更有意思的是,估值低归低,赚钱能力可不弱,恒生港股通科技指数2025年预计净利润增速能到99.44%,这种“低估值+高增长”的反差,就是最实在的安全垫 。
钱的方面更不用愁。南向资金早就成了港股定价的主力,2025年净流入超1.17万亿港元,光科技板块就占了三成 。而且外资现在的配置比例还比历史均值低6.1个百分点,后续有的是回补空间,这种“内资托底+外资回流”的格局,抗波动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
为啥资金偏偏盯上国证港股通科技?因为这里的“稀缺货”太多了。这个指数专门挑港股通里研发投入高、营收增速好的科技龙头,前十大权重股里腾讯、阿里、中芯国际这些顶流占了快八成,全是内地市场不好直接买到的硬角色 。更妙的是它覆盖够广,不像有些指数偏科,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医疗保健全占着,等于把互联网、半导体、创新药的机会全打包了。
具体到赛道上,那更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每个都有拿得出手的亮点。
先说AI应用,早就不是喊概念的阶段了。现在AI大模型参数量都突破100万亿级别了,能实实在在帮企业干活。就拿制药来说,晶泰科技的AI平台28天就能找到新药靶点,还帮辉瑞的新冠药提早半年上市,最近更是拿下了近60亿美元的大订单,创下AI制药领域的纪录 。还有互联网公司的AI推荐、云计算的智能调度,全是能落地、能赚钱的真应用。
再看智驾,进度快得让人吃惊。不少车企的智能驾驶渗透率都超65%了,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再到业绩兑现,这个链条已经走通了 。港股里的车企和供应链公司,一边靠硬件卖货,一边靠软件收服务费,两头赚钱。加上芯片端中芯国际14nm良率稳定在95%以上,国产化的底气越来越足,整个产业链都跟着受益 。
最后是创新药,最近简直是利好不断。10月下旬信达生物刚和武田制药达成114亿美元的合作,轩竹生物直接涨超23%创了新高。现在的创新药早就不是“跟风研发”了,AI把药物发现周期从18个月砍到6个月,成本降了40%还多,药明康德和英伟达合作的平台都找出3个全新靶点了。而且这些药还能卖向全球,2025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额都到455亿美元了,港股药企贡献了一半的高首付项目,国际化的钱途太广了。@工银瑞信基金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