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要是最近有关注市场,大概率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虽然时不时跟着大盘波动,但底下的支撑力越来越明显。
最实在的估值问题,这可是投资的“安全垫”。截至2025年9月,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PE(TTM)才25.72倍,处于近五年37.17%的分位点,简单说就是历史上一大半时间估值都比现在高 。更关键的是横向对比,纳斯达克科技指数PE得有30多倍,A股科创50指数更是高达100倍以上,港股通科技这估值折价快到50%了,性价比一下就凸显出来 。这种低估值状态,就算短期有波动,往下的空间也很有限,安全边际着实不错。
再看指数里的“家底”够不够硬。港股通科技指数可不是散兵游勇,而是“三超多强”的豪华阵容。腾讯、阿里、小米这三家万亿市值巨头占了超30%的权重,美团、比亚迪、中芯国际这些千亿级企业构成第二梯队,涵盖了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等硬科技领域 。更妙的是它“车、药、网”三足鼎立的结构,不像有些指数偏科严重,就算互联网板块调整,汽车、医药说不定能接力顶上,抗波动能力更强。
最核心的是,产业趋势和政策红利都在往这儿凑。AI商业化已经进入爆发期,大模型参数量突破100万亿,不管是医疗领域的快速阅片,还是金融领域的智能风控,都在实实在在创造价值,而腾讯、阿里这些成分股早就布局很深了 。半导体方面,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突破80%,甚至1纳米刻蚀机都实现国产化了,国产替代的空间大得很 。加上内地有万亿级创投基金支持硬科技,香港也在推AI技术跨境合规,政策暖风一直吹 。
资金面的信号也很明确。南向资金2025年净流入超1.17万亿港元,其中30%都流向了科技板块,已经成了港股定价的主导力量 。外资现在的配置比例还低于历史均值,后续大概率会持续回补,这种“内资托底+外资回流”的格局,能给板块提供很强的支撑。
可能有人会说,短期波动看着心慌。但做长期投资,就得抓大方向。现在港股通科技指数估值在底部,成分股有硬实力,产业有大机会,资金还在持续进场,这不就是典型的“估值修复+业绩爆发”双击行情的前夜吗?要是想布局,甚至不用自己选个股,市面上不少港股通科技ETF都能一键覆盖,像$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持有7天还免赎回费,普通投资者参与也方便 。
总的来说,港股通科技指数现在就像个蓄势待发的“潜力股”,估值安全垫够厚,成长动力够强,长期机会是真的藏不住了。与其纠结短期涨跌,不如多看看这背后的产业逻辑,或许能把握住下一波科技行情的钥匙。@工银瑞信基金


#晒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