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晒收益#

等了9天迎下跌,我为何仍坚定持有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
国庆长假九天,每天都忍不住刷几遍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的行情页面,哪怕知道非交易日不会有变动,还是抱着几分期待。毕竟9月底那几天,基金净值连着小幅上涨,本以为节后能延续势头,没成想10月9日开盘就等来估值下跌的消息,看着账户里的数字少了一块,说不憋屈是假的。但冷静梳理完市场逻辑和基金本身的价值后,我反而更确定了继续持有的想法——这不是盲目固执,而是对长期逻辑的笃定。
其实这波下跌并非毫无征兆的“黑天鹅”,拆解来看更像是短期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最核心的诱因是美联储政策信号的转向,港股作为高度依赖外资的离岸市场,对全球流动性变化向来敏感。9月美联储刚降息25个基点,市场本预期10月会继续宽松,可鲍威尔假期里突然表态“没预设宽松道路”,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更是直接否定10月降息可能,这让美元指数回升至105.2,外资持有的科技、金融板块首当其冲承压。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跟踪的指数里,腾讯、阿里等权重股都是外资重仓标的,自然会受到抛压影响。
再者,长假避险情绪与前期获利了结的压力也叠加在了一起。9月29日到10月2日,恒指累计涨了3%,不少科技股涨幅更可观,本就积累了不少获利盘。A股休市期间,港股独自面对地缘风险与经济数据的不确定性,杠杆资金和短期投资者为求稳妥纷纷止盈离场,从盘面能清晰看到资金从成长股涌向防御性板块的痕迹。这种“落袋为安”的短期行为,显然不是对科技板块长期价值的否定,更多是市场情绪的阶段性释放。
还有国内基本面预期的短期降温,也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观望情绪。虽然证监会之前释放了拓展沪深港通、放宽ETF范围的利好,但10月政策落地节奏尚未跟上,加上9月房企销售额、国庆餐饮消费等数据未达市场预期,地产链、消费链的疲软间接影响了科技板块的市场信心。不过这些都是短期变量,科技板块的核心驱动力——创新与产业升级,并未受到实质影响。
想通了下跌的原因,再看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本身,更没理由因为短期波动动摇。这款基金最吸引我的,是其跟踪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具备独特的布局优势。与恒生科技指数相比,它不仅覆盖了互联网、电子等传统科技领域,还纳入了占比约13%的生物科技、医疗器械板块,这种多元化布局能更好地捕捉不同科技赛道的增长机会,也分散了单一行业的波动风险。而且指数选股时不仅看市值,更看重研发投入和营收增速,30只样本股都是港股通范围内的科技龙头,像腾讯、阿里等核心标的权重合理,既能享受龙头红利,又避免了过度集中的风险。
从产品特性来看,工银这款联接C也很适合长期持有。它通过紧密跟踪指数运作,净值变动能精准反映板块整体走势,不存在基金经理主动择时带来的偏差。费率方面更是亲民,不仅没有申购费,持有满7天就能免赎回费,管理费也维持在较低水平,长期持有下来能节省不少交易成本。这种透明、低成本的工具属性,正是我当初选择它布局港股科技板块的重要原因。
更关键的是,当前港股通科技板块的估值仍处于相对底部区域。对比A股创业板和美股纳斯达克100指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估值优势明显,而且从近期财报来看,板块内公司的基本面向好趋势未改。随着AI技术的持续突破、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创新药研发的稳步推进,这些科技龙头的成长潜力只会不断释放。机构也普遍认为,短期调整恰恰是长期布局的好时机,科技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并未因这波下跌而削弱。
身边有朋友劝我“先赎回规避风险,等企稳再买回来”,但择时从来都是投资的难题。谁也无法精准预判回调的底部在哪,万一因短期离场错过后续的反弹行情,反而会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我的计划是继续坚定持有核心仓位,同时用小部分资金做波段操作:如果后续跌幅扩大到合理区间,就适当加仓摊薄成本;要是短期快速反弹,也会赎回一小部分锁定利润。但核心仓位会始终保留,把它作为布局中国科技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筹码。
说到底,投资科技板块本就需要穿越短期波动的耐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联接C给了普通人一个便捷参与港股优质科技资产的渠道,而支撑板块长期上涨的创新逻辑并未改变。这次长假后的下跌,更像是长期上涨途中的一次“深蹲”,虽然当下有些憋屈,但只要看好中国科技的未来,就该沉住气。毕竟真正的投资收益,从来都不是从追涨杀跌中得来的,而是在坚持正确逻辑后的时间馈赠。@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