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C$ #晒收益# #分享国庆见闻,晒收益,瓜分好礼!#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A$

我为何对它情有独钟:一份穿越波动的长期坚守
持有国证港股通科技ETF发起式联接基金A类份额的近1年,我早已习惯了用长期视角看待市场的起伏。身边常有朋友问我,港股科技板块波动不小,为何能一直坚定持有甚至持续定投?于我而言,这份执着并非盲目跟风,而是源于对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87008)独特价值的深度研判,以及对中国科技产业未来的笃定信心。2025年最后三个月,我不仅会继续握紧这份持仓,更会坚持定投节奏,若遇大幅回撤,反而会视作加仓良机——这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
让我最初倾心于这只指数的,是它截然不同的编制逻辑。2024年偶然研究港股科技指数时,我发现多数指数要么局限于互联网巨头,要么偏重硬件制造,始终找不到能全面覆盖科技产业变革的标的。直到看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编制规则,我才眼前一亮:它不搞“大杂烩”,而是明确以“高研发+高成长”为筛选核心,要求成分股要么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速超10%,要么近一年研发费用占比超5% 。这种筛选标准就像给科技企业设了“准入门槛”,能把真正具备技术壁垒和成长潜力的公司留下来。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医药板块的布局。在我看来,科技与医药的融合早已是产业趋势,AI辅助新药研发、智能医疗设备普及等领域藏着巨大机会,但恒生科技指数几乎不涉及医药板块 。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将创新药、医疗器械企业纳入其中,权重占比达到13%左右,恰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这种“硬科技+医药”的双轮驱动格局,让指数既能享受半导体、AI的产业红利,又能捕获科技催化下的医药机会,分散风险的同时更拓宽了收益来源——这正是我心中“全方位布局科技赛道”的理想标的。
这几年的持有体验,更让我坚信当初的判断没错。最直观的是它的成长韧性,自2017年以来累计收益超160%,年化收益能达到12% ,即便遇到市场调整,反弹时的爆发力也很突出。就像2025年10月2日,市场回暖时它单日涨幅紧跟甚至超过同类指数 ,这种弹性背后是成分股的扎实基本面支撑。我特意研究过前十大权重股,既有腾讯、阿里这样的万亿级巨头压舱石,总市值超20000亿港元的成分股权重占比达30% ;也有地平线机器人这样的细分领域新锐,这些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成长弹性远大于传统巨头。这种“大盘龙头+中小盘黑马”的组合,既能抵御市场大幅波动,又能抓住细分赛道的爆发机会。
资金层面的优势更让我感到安心。作为普通投资者,我最担心的就是外资流出引发的市场震荡,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成分股全是港股通标的,完全与南向资金流向绑定 。2025年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已达1.17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科技板块是绝对主线 。这些资金持续加仓阿里、腾讯等指数成分股,甚至对信达生物这样的医药成分股也重点布局 ,相当于给指数加了层“安全垫”。反观恒生科技指数,因包含未纳入港股通的标的,受外资波动影响更大,这也是我始终偏爱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重要原因。
选择ETF联接基金的形式参与,更是出于普通投资者的实际考量。直接投资港股不仅需要开通港股账户,还有较高的资金门槛,对我这样的个人投资者并不友好。而这只发起式联接基金10元就能起购,无需开通港股账户,通过普通基金账户就能参与。更让我放心的是“发起式”设计——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参与认购并长期持有,这意味着管理人会和投资者共担风险,跟踪误差也能控制得更好。我选择持有A类份额,是因为打算长期布局,A类份额长期持有成本更低,正好契合我的投资节奏。
展望2025年最后三个月,市场环境反而让我更坚定了持有信心。从外部看,美联储已经开启降息,全球流动性压力缓解,外资正重新回流新兴市场 ,而港股作为国际化市场,必然会受益于这种资金再配置。从内部看,国内政策持续加码科技自立自强,AI大模型升级、半导体国产替代、创新药出海等都是明确的政策支持方向 ,这些恰好都是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核心覆盖领域。更关键的是估值优势仍在,目前指数市盈率TTM处于上市以来的35.32%分位,还没进入高估区域 ,随着行业景气度回升,很可能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击”。
当然,我也清楚市场不会一直单边上涨,波动是常态。但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回调恰恰是布局的好时机。因此我制定了清晰的策略:每月15号固定定投,用纪律性投资摊薄成本、平滑风险;如果遇到超过10%的大幅回撤,就动用闲置资金加大仓位。这几年我就是这么做的,2024年三季度指数回调时我加仓了两成,后来的反弹让我收获颇丰。
在我看来,持有这只基金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理财行为,更像是对中国科技产业未来的一份“信任投票”。从阿里自研AI芯片流片测试,到创新药企海外临床试验成功,再到AI应用加速落地 ,我能清晰看到成分股企业的成长轨迹。这些企业正在用科技改变生活、提升效率,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正是这些成长力量的缩影。
2025年最后三个月,市场或许还会有波折,但我不会动摇。因为我相信,科技自立自强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港股科技板块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资金认可。我的坚定持有,不是赌短期涨跌,而是赚企业成长的钱、赚产业升级的钱、赚时间的钱。我坚信,这份穿越波动的坚守,终将在未来收获属于它的价值馈赠。@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