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工银港股通科技#在短期非理性市场因素的冲击之下,更有机会看清资产的真正投资价值。对投资者来说,暴跌正在发生时,最重要的不是着急忙慌地决策买卖,而得保持冷静,重新评估资产和资产配置逻辑,挖掘真正基本面过硬的标的,耐心等待新的交易时机。实际上,即便在黑天鹅飞过之时,市场也不乏信心坚定者,不少资金依然穿透这股极端非理性因素,秉持“市场恐慌我贪婪”的心态,对港股科技、互联网板块逆市加仓。暴跌之后的快速反弹,预示着港股资产,尤其科技板块的配置逻辑,并未发生了本质变化。
以AI大模型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处于新一轮创新周期的初期阶段,政策支持和产业趋势仍在持续落地,由科技革新带来的行情演绎方兴未艾;同时,随着业绩期临近,港股科技行业出现盈利改善,进入盈利修复阶段,科技板块向上的内在动力充足。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人工智能 +”行动,阿里巴巴也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用于AI基建,花旗测算AI产业链将为GDP 贡献0.4%的增量,且2024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28%,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达 65%,政策大力推动技术加速产业化。产业周期上,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3500亿度,同时机器人领域特斯拉 Optimus 量产在即,宇树科技春晚后订单激增,产业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资金流向上,国内权益基金发行回暖,科技主题ETF 规模同比增120%。估值方面,对比美股AI芯片股,港股多数科技龙头具有估值优势。
在AI软件领域,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去20年的辉煌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我们在应用领域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在AI硬件领域,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最好的AI机器人一定是在产业实践中不断训练、模拟、创造出来,而不是在实验室里设计、研究、想象出来的。港股科技主线的长牛逻辑依旧完好。@工银瑞信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