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科技引领”成为市场主线,机器人、创新药及AI算力赛道持续走强,推动沪指站稳3800点。不过自10月中旬冲击4000点遇阻后,市场风格出现“高切低”特征:前期领涨的科技板块高位震荡,顺周期方向低位补涨,风格切换的讨论随之升温。本文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分析:一是近期科技板块调整的驱动因素;二是如何看待海外市场对AI泡沫的争议;三是如何评估当前风格切换及后续AI行情的演绎路径。
### 一、近期科技调整的原因有哪些?
**交易层面:估值与拥挤度高位触发止盈**
三季度末科技板块估值及交易拥挤度已处历史高位,主动权益基金对TMT的配置集中度亦达峰值。10月“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中美元首会晤等利好落地,叠加年末机构“锁定盈利”需求,市场轮动预期升温,部分资金选择止盈。
**业绩层面:“独领风骚”格局松动**
三季报显示TMT板块业绩仍相对占优,但四个细分行业兑现度约50%-60%,处于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游。同期非银、国防军工、电力设备等方向盈利环比改善显著,煤炭、地产、建材、石化等行业业绩兑现度亦边际提升,科技板块“业绩独领风骚”的态势有所弱化。
**海外扰动:AI泡沫担忧传导**
美股AI企业市值激增与集中度提升,叠加科技巨头扩大资本开支、通过股权融资与采购协议创造万亿美元级循环投资,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升温。10月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认为AI股票处于泡沫中的比例升至54%,带动全球科技股调整,对A股形成传导压力。
### 二、如何看待海外AI泡沫的争论?
**以史为鉴:互联网泡沫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美股互联网泡沫的脉络清晰:1990-1994年Web浏览器普及奠定技术基础,盈利驱动股价;1995-1998年商业化开启、巨头诞生,行情加速;1999-2000年3月进入狂热,估值驱动成主因;最终因盈利证伪、流动性收紧,纳斯达克指数3年最大回撤78%,超半数1996年后成立的互联网公司消失。
**当前判断:泡沫尚处早期**
本轮AI行情与互联网泡沫孕育期的宏观流动性宽松、政策支持等背景相似。尽管美股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及美元信用担忧,但引发泡沫破灭的盈利证伪、流动性收紧风险尚未出现:科技巨头业绩仍强劲,高估值有盈利支撑;资本开支扩张虽引发负债压力担忧,但当前美股前十大公司资本开支占现金流比例为46%(互联网泡沫峰值75%),企业财务健康度较高。综合来看,行情虽显泡沫特征,但仍有演绎空间。
### 三、如何看待本轮风格切换及后续AI行情?
**牛市中期或“风格再平衡”,科技仍是主线**
历史经验显示,牛市中期常出现价值板块阶段性补涨。当前科技板块因交易拥挤、估值高位及AI泡沫担忧调整,白酒、地产等“老经济”板块因低估值、低配置分位及预期改善,配置价值凸显;周期板块则因“反内卷”政策及PPI超预期走强。不过,风格再平衡或为阶段性选择,顺周期逻辑(如通胀修复持续性)待明年中验证,而科技仍是中期主线——“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产业趋势明确且政策持续加码,仍是市场活力核心。
**AI主线或从硬件向应用切换**
AI仍是最大主线,但或从硬件转向应用。当前海内外科技巨头资本开支仍在扩张,AI渗透率尚低,产业趋势向好。借鉴海外,2024年AI应用类公司扭亏后股价表现强劲。国内上游算力因资本开支增长业绩确定性高,而多模态模型性能、成本与全球差距缩小后,应用端将随模型迭代优化。不过,国内应用切换需待AI硬件自主可控及海外应用商业模式成熟,且市场对AI投入能否形成商业闭环尚未达成共识。若应用进步未达预期,2025年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或回落,AI主线或现中线调整。当前科技巨头布局端侧AI(如AI眼镜)、垂类应用(AI医疗、编程)及商业化场景,2026年相关落地成效将是行情新催化剂。
#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中金公司合并两券商!券业重组浪潮持续##低估补涨号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