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已有12年。前十年,产业格局相对固化,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的兴起,整个领域才真正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新的可能性。”在ROSCon China 2025大会的采访现场,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作为行业老兵,感触颇深。
作为国内规模领先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者盛会,具身智能无疑是本届ROSCon China 2025最受瞩目的议题。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经历爆发式增长,上下游产业链也随之蓬勃发展。现场可见,从机器人本体、通用底座、开发工具到控制组件与芯片,全产业链的技术成果均有展示。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益彰透露,行业销量从2024年的数百台,预计在2025年底攀升至2万台。不过,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仍集中在科研与教育机构的二次开发需求,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有明显差距。上游企业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先楫半导体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尽管公司正布局机器人芯片业务,但实际出货量并不多;其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如机械臂),机器人业务尚处早期布局阶段,暂未成为主力。
“我们看到很多机器人在表演后空翻、打功夫,但能像保姆一样照顾孩子、解决复杂家庭问题的,几乎没有。”国地中心研究员Echo直言,当前机器人产业呈现“散装化”特征:感知、运动、决策等模块技术各自发展,缺乏能整合复杂环境信息并精准决策的“核心大脑”。这种技术割裂直接导致人形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真实环境中的泛化能力薄弱,任务失败率居高不下,距离“实用化”仍有较大距离。
在通用机器人的终极目标前,产业界普遍认同“沿途下蛋”的务实策略——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全能机器人,而是聚焦特定场景,定义并落地具备实用功能的产品,在创造价值中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闭环。在此共识下,巡检、导览、物流搬运等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场景成为近期突破口。刘益彰认为,室内导览机器人已基本满足任务需求,有望率先实现批量应用;而户外电力巡检等复杂场景中,双足人形机器人凭借爬楼梯、越沙石等地形通过能力,展现出独特优势。
商业化落地的首要挑战是成本与ROI(投资回报率)。此前业界认为工业领域或成最先落地场景,但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持不同观点:类人形或半人形具身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落地存在明显瓶颈——工业场景对效率与投资回报率要求极高。他举例称,即便人形机器人能实现24小时运行,其效率也仅为人工的1/3至1/4,难以达到完全替代人工的水平,因此短期内工业应用前景并不被看好。相比之下,消费和服务场景更适合具身机器人落地。
“我更看好零售、无人便利店等固定化场景,这类场景环境结构稳定、货品位置固定,数据采集与路径规划难度低,人流量波动小,对机器人操作更友好。在这样的场景中,机器人可承担重复任务,提升运营效率。”胡春旭预测,未来大规模落地的具身机器人,或更倾向于轮式移动平台搭配双臂的设计,以更好适配零售与服务类消费场景的需求。
#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存储芯片超级周期:DDR5一周涨价25%##11月基金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