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重庆启幕。大赛围绕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芯片、工业大数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6大重点领域,设下智能硬件装调员(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面向智能工业机器人)、混合集成电路装调工(涉及RISC-V等架构芯片开发与应用)、数据库运行管理员(工业大数据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运维员(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共6个赛项。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赛项特别增设学生组创新场,并首次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工业场景开展实操。
在工业场景中机械臂等产品已得到应用的当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瑞峰——他同时担任本次大赛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赛项专家组组长。
李瑞峰指出,未来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能力,完成更具柔性的工作或在复杂场景中替代人力。因此,本次大赛设置该赛项,正是对其在这类场景应用的探索与尝试。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执行简单的物料搬运、分拣等任务;随着智能化升级,未来有望承担软缆连接、设备拆卸、线路布设等更复杂智能工作,但这一过程需经历长期技术迭代。
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差异:部分场景下,工业机械臂在速度、精度等指标上更具优势,而人形机器人并非要取代所有机械臂,其核心优势在于智能水平、场景学习及环境识别能力,这是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企及的。因此,在需环境动态识别、应对现场变化、自主学习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未来或有广阔应用空间。
谈及应用场景,李瑞峰认为工业与家庭领域均有需求。工业场景中,仍存在诸多高危环境——如辐射、有毒有害区域,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力操作仪表阀门、控制设备,其在这类场景的优势无可替代。至于家庭场景,他将其与工业场景对比:“两者对机器人感知能力的要求差异显著。工业场景更侧重专用性,针对特定对象,具备几种核心感知能力即可完成复杂任务;而生活场景的通用性更强,需像人类一样应对多样问题,要求机器人具备听觉、视觉、触觉等综合感知能力,技能与能力需更全面。”
在他看来,家庭场景是更大的市场:“全国超4亿家庭,即便仅10%家庭使用人形机器人,数量也将达千万级。因此,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工业机器人,成为更广阔的赛道。”
据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发布会数据,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从2015年的7万套增至2024年的30.2万套,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你的投资目标达成了吗?##观点搭子团火热招募中!##11月我的投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