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监管层推出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引导基金公司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目的是改变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转而改为基金公司平台化,体系化的策略。
盘点公募基金的投研体系,如同一个精密运行的"投资引擎",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粗放到精细、从个人主导到系统化协作的深刻变革。
主要阶段特征如下:
1、公募投研体系演变的核心是从依赖个人转向依靠系统和团队:
从“司机”到“交规”的体系化:早期,基金公司意识到不能只靠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业内人士曾比喻,基金经理像司机,但道路规则(资产配置)由投委会决定,研究员提供燃料(个股选择)。这推动了从"股票投资"到"组合管理"的转变,通过精细分工(宏观、行业、个股研究)和流程化管理,减少个人情绪对投资的干扰。
平台化与“多策略”集成:头部公司如嘉实基金和工银瑞信,致力于打造平台化投研体系。嘉实基金:早在2009年就首创了“全天候、多策略”的投研业务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在不同投资策略组之间进行分工与协同,已经具备了工业化体系中标准化和多元化的雏形,可以看作是投研工业化的一次重要前期探索。
工银瑞信则设立了多个投资能力中心和研究板块,鼓励团队协作。这好比现代汽车制造,不再是单个工匠打造整车,而是通过专业化平台和生产线(多策略)协作。
2、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如何激励和留住核心投研人才成为关键,这引发了投研领域"生产关系"的变革。
事业部制与“内部创业”:2014年左右,中欧基金、招商基金等开始探索事业部制改革。这好比将大锅饭变为"承包责任制",公司将资源分配给各个事业部(团队),团队在自主运营的同时,也能从管理费收入中分成,甚至获得公司股权。这极大地激励了投研人员,并吸引了一些资深基金经理从大平台流向中小基金。
研究体系的独立与市场化:同一时期,券商研究体系也从主要对内服务,转向为公募基金等机构提供对外的研究服务。研究方法和理念也从早期的"看图说话"(技术分析),转向以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为主。分析师评价也更市场化,由服务对象(如基金公司)根据研究质量来评价
3、面对头部公司的平台优势,中小基金公司积极寻求差异化竞争。
深耕特定策略:一些公司选择在特定赛道深耕,形成比较优势。例如,长信基金自2008年就开始布局量化投资,经历了从初期的"量价+小市值"策略,到后来的"基本面量化"迭代,并布局了新能源、军工等行业量化基金,走出了特色化路线。
单压赛道的策略:对于一些中小公司而言,在缺乏庞大投研平台支持时,倚重单压赛道,提高辨识度,是在市场中突围的有效手段之一。
公募基金投研体系的发展,是规模扩张、市场竞争、人才争夺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旨在将基金产品的生产方式,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个人的“偶然”,转变为依靠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协作的“必然”。
本文为个人观点,观点具有时效性,不作为投资建议,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沪指盘中突破3900点!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