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平衡:投资中的攻守道#
当沪指从2635点攀升至3899点,区间涨幅近50%,A股牛市特征日益凸显,投资者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不少人眼中只看到权益资产的上涨红利,却忽略了"牛市多波动"的市场规律。此时重温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股债平衡理念,在狂热中守住风控底线,方能在市场长跑中行稳致远。
股债平衡的核心逻辑在于利用资产属性的互补性构建"攻守体系"。股票与债券通常呈现"跷跷板"效应,经济复苏期股市受益于企业盈利增长而上行,债券则可通过稳定票息提供基础收益;即便牛市中出现单日5%以上的回调,债券的低波动特性也能平滑组合波动。这种配置逻辑并非妥协,而是用科学组合对抗人性弱点——当投资者因贪婪追高权益时,债券的"压舱石"作用可避免满仓踏空风险;当市场回调引发恐慌时,债券持仓又能提供抄底弹药。
牛市中的股债配比需兼顾进攻性与安全性,而非固守固定比例。格雷厄姆提出的"50∶50"策略是基础框架,但更需结合市场动态调整。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可将股票仓位提升至60%-70%,捕捉成长板块红利的同时,保留30%-40%的债券仓位对冲风险;稳健型投资者则可维持50∶50配比,或采用"60/40策略",用40%的债券持仓保障组合稳定性。债券选择上,当前宜侧重短久期品种,规避长期债券因利率上行带来的回撤风险,同时优先配置高评级信用债或国债,降低信用违约隐患。
动态再平衡是牛市股债配置的关键执行环节。当股票涨幅导致仓位偏离预设比例5%-10%时,需强制调仓回归目标配比。例如初始100万资金按5∶5配置,牛市后股票增至60万、债券45万,此时应赎回7.5万股票补入债券,恢复均衡状态。再平衡频率可设定为每季度一次,既避免短期波动干扰,又能及时锁定收益、摊薄成本。工银瑞信等机构的实践表明,通过季度调仓结合宏观研判,可实现收益回撤比3.84的优异表现,远超同类平均水平。
工具选择与风险控制决定平衡策略的落地效果。普通投资者可借助股债混合型基金实现专业配置,如二级债基通过"90%债券+10%股票"的结构,在控制波动的同时增强收益,中欧颐利债券C便通过金融债打底搭配制造业股票增强,取得了稳健回报。对于自主配置者,股票端应分散布局而非押注单一赛道,可覆盖科技、消费等景气行业;债券端则可通过债券基金间接参与,利用其杠杆优势提升收益效率。同时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过度追求收益而压缩债券仓位至20%以下,导致组合波动率突破心理承受阈值;二是忽视债券市场拥挤度,盲目配置高杠杆、长久期品种。
牛市不是配置的终点,而是检验组合韧性的试金石。历史经验显示,没有永远的牛市,2022年A股调整期间,纯债基金仍保持4%-6%的年化收益,为下一轮布局积累了资金。当前市场虽处于牛市阶段,但"强预期、弱现实"的宏观背景下,"股牛、债不弱"的格局仍可能持续,这为股债平衡提供了有利环境。
归根结底,牛市中的股债平衡是一门"进攻艺术",更是一种风险哲学。它要求投资者在享受权益红利时保持清醒,用债券仓位筑牢安全垫;在市场狂热时坚守纪律,通过再平衡机制锁定收益。唯有如此,才能在牛市中既赚趋势的钱,又守得住本金,最终实现长期复利增长。@中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