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一台机器人需要十年?在上海,从原型到开发落地只需半年。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上,高瓴创始人张磊分享了人形机器人的"上海速度",其背后正是这座城市强大、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这是我参会的第17年,AI让今年格外特别。"贝恩公司合伙人布鲁诺感慨,"这些机器人太非凡了,我们已初步谈妥合作意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教授马克格雷芬甚至用流利中文向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傅利叶集团副总裁时晖发出微信好友申请:"想邀请你们去瑞士讲课。"在他看来,"这是世界机器人革命,上海将成引领者。"
在全球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AI成了今年IBLAC上"洋高参"们的共同关注点。从徐汇西岸到北外滩,跨国巨头们亲眼目睹上海AI产业的日新月异,对深化合作的意愿毫不含糊:"definitely(一定)。"
**生态:产业协同的沃土**
西门子董事会主席博乐仁此行特意安排半天与上海AI企业单独会面。"AI是全新动力,机器人是其落地场景。"他透露,西门子正与上海企业共享数据和训练模型,并计划在产线尝试新技术。依托上海供应链优势,西门子已与临港集团、上海国际数据港共建碳足迹数据交换平台,工程师能几秒内生成高可靠代码,错误率大幅下降;与中企合作的AI智能体,通过机器学习与DeepSeek模型融合,使铜材品位稳定性提升15%,能耗降低。
"生态是关键。"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表示,作为最早在沪设研发中心的外资企业之一,罗氏已深度扎根上海生态,"传统知识与AI结合,才能开发更好药物,上海的生态能整合所有要素与伙伴。"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姚卯青也发现,"参观时收到大量合作邀请,中国机器人海外潜力大,正与海外企业深度洽谈资本与业务合作,连跨国企业一把手都主动加我微信,没想到他们用微信这么溜!"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46家参会企业中,24家为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7家为福布斯2000强,总市值超3.5万亿美元,年在沪纳税超350亿元。
**速度:从概念到落地的"上海加速度"**
"太震撼了!"首次参会的马克对上海AI企业发展速度印象深刻:"从点子到软硬件一体化整合,再到落地可扩展解决方案,节奏快得惊人。"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直言:"上海制造业底蕴深厚,正崛起为AI新高地,我们参访西岸时,看到中国AI企业的创新力,前景广阔。"他认为,制造业底蕴与AI创新的协同,将让上海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成为全球智能制造引领者。
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陈淑珊则关注AI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人形机器人应对老龄化的方案,体现科技的人文关怀;医疗健康、能效优化中从大模型到高效小模型的演进,展现了前沿科技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普华永道全球主席康慕德指出,AI将为未来十年全球GDP贡献15%增量,上海在规模、人才、科研、基建及执行力上优势显著,"是把优势放大的关键时期。"
**活力:人才与技术的双轮驱动**
"vibrant(活力四射)"是跨国巨头对上海的共同评价。活力首先来自人才:"AI领域一半技术开发者是中国人,他们大多选择回国。"S4 Capital创始人苏铭天观察到,上海对外籍人士吸引力强,近两年外资回流趋势明显。铁狮门CEO徐瑞柏则提到,上海政府、企业、高校形成人才生态链:复旦、同济培养输送人才,杨浦区IBM、字节跳动等企业吸纳壮大,瑞安KIC社区融合办公、实验室与生活空间,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同样蓬勃: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认为,技术与产业应用相互促进是上海AI核心竞争力,上海科创企业已在大模型、多模态等领域突破,且AI深度融入工业、能源等行业场景。江森自控CEO卫友安表示,其与上海AI企业合作涵盖数据、生物医药、机场交通等领域,"在‘AI+’政策支持下,中国已是全球AI主阵地,上海凭借产业规模、产业链与创新资源,成全国AI高地。"
"在AI全球竞速中,上海席位已稳。"博乐仁笑言,"面对国际巨头,上海的人才密度、市场体量与技术迭代速度难以复制。"未来,西门子将与同济、交大合作培养工业AI人才,做上海最好的"协助者",助其成为全球"AI+"领军者——"我们言出必行。"
#英伟达巨资押注OpenAI,能否引领AI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