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孚能科技的消息让不少人坐不住了——他们家的全固态电池配套车型续航能到1000-1500公里,用的是高镍三元正极加硅基负极,能量密度直接干到400Wh/kg,今年就能量产交付。这是什么概念?现在主流电动车续航也就600-700公里,固态电池一下子把天花板抬高了一倍还多。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实验室里的PPT技术,而是真要装车跑了。
其实不光孚能,整个电池行业最近都跟开了挂一样。前段时间海目星刚宣布,已经打通了锂金属固态电池的量产工艺,还拿到了2GWh的设备订单,这可是业内第一个能商用的固态电池设备订单。清华大学那边也传来好消息,新研发的聚合物电解质把能量密度做到了604Wh/kg,安全性还更高。这些突破不是孤立的,背后是整个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信号。
为什么固态电池突然加速了?说到底还是需求逼出来的。现在国内锂电池产业规模已经到了1.2万亿元,动力电池全球占比接近70%,储能电池更夸张,全球出货占比超90%。但传统液态电池的瓶颈越来越明显,能量密度到220Wh/kg就上不去了,想支撑新能源车和储能的爆发,必须得有技术突破。今年前三季度储能锂电出货430GWh,同比增长99%,预计全年580GWh;动力电池装机量494GWh,增长42%。这么大的需求摆在这儿,不升级技术根本满足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储能这个"新变量"。以前大家觉得电池主要靠新能源车,现在储能电芯排产量已经占了40.3%,下个月可能就要超过动力电池,成电池需求的新主角。有机构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会到1200GWh,直接碾压动力电池。这还不算完,到2045年全球电网储能需求是现在的8倍,这哪是增长,简直是海啸级的需求。
需求这么猛,供给端却有点跟不上。碳酸锂从7月份的4.7万一吨涨到现在8万多,六氟磷酸锂更夸张,半年涨了149%,最近机构预测年底可能摸到16万一吨。为啥涨?宁德时代那边矿区停产,江西有些产能复产延后,青海西藏的盐湖冬天又要减产。更关键的是库存,碳酸锂从8月就开始去库,现在周库存只剩12.7万吨,一周就少3000多吨。这种供需错配,价格不涨都难。
可能有人会问,固态电池来了,现在的锂电池会不会过时?其实不用太焦虑。技术迭代是循序渐进的,就像当年从燃油车到电动车,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现在头部电池厂都在扩产,宁德时代的储能订单排到了2026年,亿纬锂能、赣锋锂业这些企业全是满产状态。短期看,液态电池还会是主力,固态电池先从高端车型切入,慢慢渗透。而且不管是液态还是固态,锂、钴、镍这些上游材料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追固态电池个股风险不小。技术路线还没定死,是硫化物、氧化物还是聚合物?哪家企业能最后胜出?这些连机构都在打赌。这种时候,指数基金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比如$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它把整个电池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组装都打包进去了,不管是现在的液态电池龙头,还是未来可能冒出来的固态电池黑马,它都能覆盖到。最省心的是不用自己选股换股,基金经理会根据产业趋势调整持仓。业绩也能说明问题,近三个月涨了66.39%,近六个月83.73%,在这波锂电材料涨价行情里,算是抓住了主线。

最后说点个人看法,现在的电池行业有点像2019年的半导体,都是从供需错配开始,慢慢演变成产业趋势的爆发。接下来可以重点关注几个信号:一是年底新能源车的销量数据,二是储能政策落地情况,三是固态电池装车后的实际表现。如果这些都超预期,整个板块可能会从反弹变成反转。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现在是不是最高点,不如想想怎么用合理的工具分享产业增长的红利。毕竟在新能源这个大赛道上,选对方向比精准择时更重要。#4000点 到底要不要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