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能源圈有个挺关键的消息,可能很多朋友没太在意,但对后续赛道走向影响不小。11月4日刚出的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里,新型储能和元宇宙被划成了未来重点布局的产业,一共纳入了15项推荐性行业标准,项目周期是12个月。
这里面最值得说道的是,15项标准里有14项都瞄准了固态锂电池的电解质领域,像硫化物、聚合物这些核心材料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都覆盖到了。而且参与起草的不是小公司,是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国轩高科、欣旺达这些行业龙头一起做的。这事儿的意义在哪儿呢?简单说就是给固态锂电的核心材料画了个统一的技术标尺,以前产业链可能各搞各的,现在有了标准,协同创新的效率会高很多,产业化路上的规范障碍也清掉不少,对整个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说,算是打下了个扎实的基础。
光有标准还不够,最近固态电池赛道的实际动作也不少,能看出产业端确实在加速。比如宁德时代上个月已经宣布,旗下半固态电池正式在新款车型上装车交付,实测续航能突破1200公里,而且充电10分钟就能补能80%,这些实际落地的进展比单纯的技术研发更有说服力。还有亿纬锂能,前段时间刚公布了20GWh的半固态电池产能规划,预计明年一季度就能投产,这明显是在抢跑规模化落地的窗口期。
另外下游车企的动作也很密集,比亚迪、蔚来都陆续公布了和固态电池企业的合作计划,打算在2025年推出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甚至连手机行业都开始跨界布局,华为、小米都在投入固态电池研发,未来穿戴设备、无人机这些领域,可能都会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需求端的想象空间一下就打开了。
展望后市,有机构做过测算,固态电池大概率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新增长引擎,锂和镍的需求会跟着爆发。核心原因还是固态电池的优势太突出了,能量密度比现在的锂电池高不少,安全性也更有保障,再加上政策层面的支持,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储能领域,都会是重点发力方向。从产业化进度看,半固态电池2025年的装机量预计能到20GWh,到2030年能冲到523GWh,渗透率能到10%;全固态的话2027年开始上量,2030年装机也能到223GWh,渗透率近5%。
需求端的增长更明显,2025年固态电池带来的锂需求就有1.46万吨LCE,到2030年能涨到66万吨LCE,比传统锂电池的需求多出来21万吨。这么算下来,整个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不管是做核心材料的还是搞电池制造的,大概率都会跟着受益。
我个人觉得这个赛道的长期逻辑很稳。一方面是技术迭代的必然,现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已经快摸到天花板了,固态电池是公认的下一代技术方向;另一方面是需求端的硬支撑,新能源车要提升续航、储能要提高能量密度,都得靠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后续的催化因素也很明确,2025年半固态电池大规模装机是个关键节点,还有车企新款车型的陆续上市、龙头企业产能的释放,这些都会给赛道带来持续的热度。
从全球格局来看,动力电池的产能正在爆发式增长,未来几年行业格局肯定会重构,咱们国内企业在全球的产能占比大概率会保持领先,这就意味着国内电池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会持续受益于全球需求的增长。不管是新能源车的持续渗透,还是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核心都离不开电池,而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又打开了长期成长空间,整个赛道的成长逻辑可以说是非常扎实。
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直接去选个股确实不容易。电池产业链的环节太多了,从上游的锂镍资源,到中游的电解质、隔膜、电池制造,再到下游的应用,每个环节都有不少企业,而且分化很大,要研究透每个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能规划,得花不少功夫。这种时候,指数基金就是个省心又靠谱的选择,能一键布局整个赛道的机会。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这只基金重仓的都是电池产业链的核心公司,尤其是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较深的企业,能精准吃到行业增长的红利。业绩上也拿得出手,近三个月涨了65.23%,近半年涨幅达到84.24%,近一年也有58.24%的收益,今年以来更是涨了72.29%,从成立到现在已经实现了67.31%的涨幅。对不想纠结个股、想省心布局固态电池赛道的朋友来说,这种方式确实挺合适的。#HBM4定价超预期!存储芯片迎超级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