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固态电池的消息刷屏了,这个被业内称为"锂电圣杯"的新技术,11月3日早盘直接带火了整个概念板块。说实话,这轮行情起来得有点快,不少朋友来问我怎么看,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先看消息面,三星SDI最近宣布和宝马集团、Solid Power签了三方协议,要一起搞全固态电池的验证项目。简单说就是三星用Solid Power的固态电解质技术做电池单元,宝马负责开发电池模块和包组,目标是装到下一代验证车上测试。这个合作阵容确实有点分量,直接把市场情绪推向了高潮。
其实从10月下旬开始,固态电池的热度就没下来过,技术突破、产能扩建、商业化应用的消息一个接一个。10月18日奇瑞的全球创新大会上,和国轩高科合作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正式亮相,能量密度能到600Wh/kg,说是能跑1200到1300公里,计划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紧接着东风汽车说他们的固态电池已经量产,供应链都建好了,2026年就能装车。欣旺达也在新能源电池大会上发布了叫"欣碧霄"的聚合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循环寿命1200周,还通过了200℃热箱测试,听起来安全性确实不错
国外车企也没闲着,丰田说按原计划推进,2027或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日产也表示他们的全固态电池试制品续航是现有电池的两倍,计划2028年规模化量产。这种全球车企集体发力的场面,确实让市场看到了商业化落地的希望。
业内现在有个共识,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单打独斗很难成气候。所以现在主流模式是车企和电池企业结对子,车企出钱出平台,电池企业出技术出产品,这种互相赋能的模式确实能加速技术落地。反映到资本市场,A股固态电池概念股近半年表现相当亮眼,4月板块指数1200点,到10月9日已经涨到2426点,半年时间接近翻倍。国轩高科、亿纬锂能、鹏辉新能这些龙头公司市值涨幅超120%,孚能科技也涨了70%,赚钱效应确实明显。
但热闹背后,我们也要保持理性。最近不少行业专家出来给市场降温,我觉得这些观点值得重视。有头部电池企业负责人说,全固态电池现在成本还是太高,是液态电池的5到10倍,量产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江苏大学一位研究新能源的教授也提到,真正的全固态电池在全球范围还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试线阶段,现有材料条件下,还没有既能保持400Wh/kg以上能量密度,又能在室温常压下长循环使用的全固态电池。他特别提到,现在有些企业宣称"全固态量产"或者"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但拿不出实物验证,这里面确实需要甄别。
我个人的看法是,固态电池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商业化落地会是个渐进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中间还有材料体系优化、工艺设备革新、成本控制等很多坎要过。现在行业可能处于"技术突破期"向"规模化前夜"过渡的阶段,这个过程中会有波动,但长期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怎么把握这个机会呢?直接追高概念股风险太大,毕竟技术路线还没完全定型,谁能最后胜出还有变数。这种时候,用指数基金布局整个电池赛道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比如$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这只基金覆盖了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相当于把整个电池赛道的核心企业都打包在一起。它的好处是能跟着产业趋势动态调整持仓,等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越来越清晰,资金自然会向有技术突破的企业倾斜,我们不用自己费心选股换股。
从业绩表现看,这只基金确实挺能打:近一周上涨7.13%,近三个月涨幅66.71%,近六个月涨了83.80%,近一年收益67.26%,成立以来累计收益66.91%。这种表现既能抓住行业成长红利,又能通过分散投资降低个股风险,对于想长期布局电池赛道,但又没时间研究个股的朋友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工具。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投资新技术赛道,既要有看到未来的眼光,也要有穿越波动的耐心。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但这个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会不断创造投资机会。与其纠结哪家公司能最后胜出,不如用指数基金这种工具,稳稳把握整个赛道的成长红利,这可能是普通投资者最聪明的选择。#亚马逊签下OpenAI千亿算力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