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重要规划建议日前全文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并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同时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近期我国科研团队在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瓶颈上取得重大突破。
有机构预计,随着半固态电池进入量产阶段,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迎来密集落地,将为产业链材料体系和设备环节带来迭代升级的增量需求。电池板块在政策、需求与技术的三重共振下延续结构性机会,同时行业分化与外部变量也将带来新的市场变化。
最近电池板块的表现确实有点意思,不是那种突然暴涨的疯狂,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的踏实感。上周创业板新能源指数涨了4个点,阳光电源直接冲了10个点,亿纬锂能、鹏辉能源这些龙头也都跟着动了。这种行情不是瞎炒概念,背后是实打实的产业进展在支撑。
我去翻了翻最近的行业动态,发现几个关键信号。首先是政策节奏,下个月工信部那个固态电池研发专项要中期审查了,据说头部企业的进展比预期好不少。这种国家级的技术审查,一旦通过对整个板块的信心提振作用会很明显。再加上各地陆续出台的支持政策,比如清远市专门把航空固态电池写进了低空经济发展方案里,政策面现在是暖风频吹。
技术突破方面更是亮点纷呈。中科院物理所那个团队刚在《自然》子刊发了论文,解决了固态电池界面稳定性的老难题,能量密度直接从以前的500Wh/kg提到了现在的1000Wh/kg级别。企业层面动静更大,广汽说2026年就要装车测试全固态电池,欣旺达的第三代聚合物复合全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太蓝新能源甚至搞出了"无隔膜"技术,把传统电池四大主材直接减成了三样。这些不是PPT技术,宁德时代都把研发团队扩到1000人了,国轩高科的2GWh量产线设计工作都启动了,产业化的脚步确实在加快。
市场层面现在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一方面,行业估值还在历史低位,中证电池指数市盈率才32倍,跟2018年熊市时候差不多;另一方面,基本面正在快速改善,海外储能需求爆发,电芯价格从年初的0.24元涨到现在0.33元,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这种"估值底+业绩底"的组合,对资金吸引力很强,最近电池50ETF十个交易日就净流入30亿,资金用脚投票说明了一切。
我个人判断,接下来半年会是固态电池板块的关键催化期。技术上,11月初广州有个钠电及固态电池国际峰会,专门设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题论坛,到时候肯定会有新的技术路线披露。产能上,欣界能源那个2GWh量产线年底就要验收,天铁科技的铜锂复合带已经开始批量供货,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应用端更不用愁,除了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建筑机器人这些新场景都在抢固态电池,市场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现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还没完全定型,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各有优劣,谁家能最后胜出还不好说。成本问题虽然比三年前改善了40%,但要到100美元/kWh以下的商业化临界点,估计还得两三年时间。还有就是产能爬坡过程中的良率风险,这些都是需要持续跟踪的变量。
所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炒个股确实容易踩坑。不说技术路线判断这种专业活,单是企业真实进展和市场预期的差距就够喝一壶的。我最近研究发现,行业分化已经很明显,有的企业看着热闹其实还在实验室阶段,有的已经悄悄开始供货了。这种时候借道指数基金分散风险确实更稳妥,尤其是那种深耕细分赛道的产品。$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就挺有意思,它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准聚焦电池产业链,把那些真正有技术储备和产能落地的企业都囊括进来了。现在这个时间点布局,相当于在产业爆发前夜提前卡位。你想啊,等2027年全固态电池大规模装车的时候,现在这些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估值体系都会重构。业绩表现亮眼,昨天单日上涨6.21%,单位净值达到1.6650,创下近一年新高。

而从不同周期来看,近一周上涨11.55%,近三个月积累59.10%的收益,近六个月涨幅84.67%,近一年、今年来以及成立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63.64%、71.46%和66.50%。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新能源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一定要有长期视角。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量产线再到大规模应用,不会一蹴而就,但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清晰。就像2015年的锂电池,当时也有各种质疑,现在看呢?关键是在趋势明确的时候,找到一个风险可控的参与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选对赛道,借基入局,可能比费劲选股要靠谱得多。
市场短期波动难免,但产业升级的浪潮不会因为短期调整而停止。现在政策、技术、资金都在往这个方向聚集,耐心一点,或许能看到一个全新的电池时代。#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啥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