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新型储能市场“一芯难求” 企业满产、订单排至明年。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近日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1.8亿千瓦以上,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9月资本市场已显端倪,多家储能企业股价创年内新高,北京某储能设备生产企业整条生产线满产运行,储能关键部件电芯供不应求。记者调研发现,国内储能电芯需求强劲,头部企业均表示工厂满产,部分订单已排至明年年初。
市场热度背后是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有研究机构指出,国内储能需求持续上修,叠加海外需求强劲,预计2025/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达521/710GWh,同比增长60%/36%。但产能释放有限,全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80-90%,一二线企业持续满产,电芯紧缺或持续至2026年下半年。价格方面,低价订单已上涨1-3分/Wh,厂商盈利明显改善,这一趋势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尤为明显——峰谷价差扩大叠加容量电价机制落地,部分项目内部收益率已超8%。
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正形成共振。固态电池量产进程加速,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钠离子电池成本优势凸显,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开始规模化应用。海外市场中东、美国、欧洲需求爆发,中东某国单项目即达24GWh,美国IRA政策驱动抢装,欧洲户储去库存完成,需求增速恢复。值得关注的是,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因电力短缺,户储需求激增,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快速切入。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选择个股难度较大。技术路线迭代快,企业业绩波动大,不如考虑覆盖全产业链的工具化产品。像$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这样的基金,就覆盖了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业绩表现亮眼,近1周上涨5.99%,近1月上涨34.35%,近三月上涨57.28%,近1年上涨76.24%。其优势在于分散风险的同时,能捕捉行业整体增长红利——电池产业链中,电芯、PCS、系统集成等环节的技术壁垒与盈利空间各异,基金能通过专业配置平衡风险收益。
后续市场催化方面,需关注三方面动向:一是国内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成熟度提升,独立储能收益模式将更清晰;二是海外新兴市场政策落地,如东南亚各国补贴政策、中东大型项目招标;三是技术突破带来的成本下降,如钠离子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3元/Wh以下,将进一步打开应用场景。
总体而言,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技术迭代、全球化布局与商业模式创新将共同推动增长。投资者需聚焦高壁垒环节(如PCS)、新兴技术(钠电/液流)和出海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警惕产能过剩与地缘政治风险。短期看海外高溢价市场,长期赌技术路线胜出者,方能在万亿赛道中捕获超额收益。#老登股VS小登股!业内大佬“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