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面上,9月23日至24日,第七届高比能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大会在苏州举行。这场大会聚集了业内众多技术大咖,聚焦固态电解质、正负极材料、智能制造及产业化进展等热点议题。有分析师在会上指出,2025年以来,SolidPower、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的全固态电池已逐步开启上车路试,2025-2026年将迎来密集的全固态电池上车测试期。新型电池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2030年市场规模将从4800亿美元增至78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1%。
全球竞速赛已打响,固态电池到了什么阶段?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电池巨头动作频频。9月18日,松下控股旗下的松下能源公司宣布,将致力于生产被视为新一代电池热门候选的“全固态电池”。无独有偶,9月16日,韩国锂电池企业SK On宣布在大田广域市建成了全固态电池试点工厂,并计划于2029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用化,较原定目标提前一年。
那么,目前固态电池究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笔者认为,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逐步成熟,全固态电池正从小试线向中试线过渡,并逐步进行更多的上车测试。2025年以来,宝马推出搭载SolidPower全固态电池的路试车,国轩高科也有全固态电池路试车亮相,长安汽车将在2026年开启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
有分析认为,目前半固态电池已经步入产业化期,处于进一步商业化的关键节点。而全固态电池尚处于研发阶段,有望逐步实现量产。随着一系列国家支持政策和行业规范的出台,固态电池有望快速发展。根据国内外汽车厂商与电池厂商的技术进展和规划,固态电池2027年有望实现部分量产。
技术瓶颈与商业化路径
固态电池被业内广泛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最佳路线,主要因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循环寿命等方面相较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表现出显著优势。随着锂电池性能开发已接近极限,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正在加快。
不过,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自主可控是基础,但持续提高电极、电解质和电极内部的固固界面适配性才是固态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工艺设计和工程化平台开发角度,验证和持续提高Ah级固态电池的安全、能量密度、循环、倍率和低温性能,是当前工程技术开发的主要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全固态电池上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膨胀与循环寿命衰减。车企与电池企业的共识是通过固固界面改善以及车端加压缓解这些问题。在投资层面,建议关注电芯材料环节的导电剂、功能性添加剂、固态电解质及掺杂、材料表面包覆,电芯制造环节的等静压、制痕绝缘、高压化成分容、铝塑膜,以及PACK环节的PACK生产设备、气动执行器。
产业投资热与未来展望
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信号日益明确,资本市场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数据显示,固态电池投资规划总金额已超过2000亿元,规划产能超400GWh。超过200家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其中60多家企业专注于固态电解质的研发。
国内产业链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均在积极布局。宁德时代今年增加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已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主攻硫化物路线。欣旺达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中试试验。
从全球格局看,日本押注硫化物路线,研发布局较早,技术和专利全球领先。韩国选择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并行,目标于2025年至2028年开发出能量密度400Wh/kg的商用技术。欧洲以聚合物路线为主,美国则全路线布局。相比之下,国内固态电池的发展起步稍晚,但正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链和不断壮大的科研力量,迅速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固态电池产业链长、技术路线复杂,个股选择难度较大。比如不同企业选择的技术路径就不尽相同,清陶能源采取氧化物电解质路线,而国轩高科则选择了硫化物的体系路线。这种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投资单一企业风险较高。说到抓趋势的工具,不妨看看指数基金这个“懒人神器”。比如聚焦电池赛道的$南方中证电池主题指数发起C$ (018927),成分股覆盖了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它的聪明之处在于动态捕捉产业龙头——当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明朗化,持仓会自动向突破型企业倾斜。数据更有说服力,近期走出连涨行情,昨日单日上涨3.47%,单位净值达到1.5496再创近1年新高!
多阶段业绩表现抢眼,近1周上涨5.11%,近1月上涨36.79%,近三月上涨59.60%,近6月上涨54.02%,近1年上涨83.99%!
固态电池故事才刚刚开始,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逐步释放。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借助专业工具布局整个赛道,或许比押注单个企业更为稳妥。毕竟,当产业浪潮来袭时,整个赛道都会受益,而不仅仅是几家企业。
展望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这一领域有望成为动力电池市场的重要增长极。对于投资者而言,保持对技术进展的密切关注,并通过适当工具参与这一进程,可能会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分得一杯羹。#半导体设备股狂飙 推动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