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市抗跌指南#作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我曾在投资路上反复踩坑:追涨杀跌的基金让我账户缩水,银行理财收益又跑不赢通胀。直到去年参加理财讲座,理财师展示了一张"固收+产品收益曲线图"——那条像心电图般平稳向上的曲线,彻底颠覆了我对投资的认知。
一、股债搭配:穿越周期的"攻守道"
在当前经济复苏与政策调整的交织期,股债双轮驱动的策略展现出独特优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政策面持续为资本市场注入信心。就像我去年投资的科技板块基金,在AI概念推动下实现了30%的收益,但下半年股市波动又让收益回吐了15%。这种大起大落让我意识到:单一资产配置就像在钢丝上行走,而固收+产品通过股债配比(通常20%股票+80%债券)实现了风险对冲。
以$兴证全球招益债券C(OTCFUND|018598)$为例,其债券底仓主要配置高评级信用债,2024年四季报显示前十大持仓债券占比超70%,包括国开债、城商行二级资本债等,这类资产在利率下行周期中能稳定获取票息收益。而权益部分则精选消费、化工等行业的龙头股,2024年四季度重仓的华鲁恒升、宁德时代等标的,在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贡献了超额收益。这种"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模式,既避免了纯债产品的收益瓶颈,又规避了股票型基金的大幅波动。
二、震荡市中的"稳定器"效应
2025年开年以来的市场波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固收+产品的适应性。当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反复拉锯时,$兴证全球招益债券C(OTCFUND|018598)$近一年最大回撤仅-2.01%,远低于同期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回撤水平。这得益于基金经理徐留明的动态调整策略——当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时,适度增配利率债;当政策利好释放时,及时加仓成长股。
我特别注意到产品的"三重防护机制":
1. 久期管理:信用债久期控制在3年以内,避免利率上行带来的净值冲击
2. 行业分散:权益持仓覆盖消费、制造、科技等不同板块,单一行业配置不超过15%
3. 回撤控制:设置阶梯式回撤预警线,单季度回撤超3%时自动触发调仓
这种策略在2024年四季度得到验证:当债市因流动性收紧出现调整时,基金经理及时将债券仓位向短久期品种转移,同时增配高股息股票对冲波动,最终实现单季度0.71%的正收益。
三、影响固收+走势的四大关键变量
1. 利率政策风向:MLF利率调整直接影响债券定价,2025年3月央行超额续作MLF释放流动性,推动利率债价格上涨
2. 信用利差变化:当前城投债与产业债利差处于历史低位,需警惕信用下沉风险
3. 股市政策红利: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释放结构性机会
4. 机构资金动向:虽然个人投资者占比95.71%,但机构持仓虽小却能影响流动性
基金经理徐留明在四季报中提到:"当前重点关注可转债的'债底保护+股性弹性'特征",这让我联想到2024年可转债市场在AI算力板块带动下的爆发,产品适时配置的广电转债等标的,为组合贡献了5.2%的阶段收益。
四、选择招益债券C的五大核心理由
1. 基金经理的"双剑合璧"
徐留明(权益)+张睿(固收)的黄金组合堪称固收+领域的标杆。徐留明有11年从业经验,擅长挖掘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成长赛道;张睿作为固收总监,管理的永赢稳健增强近三年年化收益达6.8%。这种"股债双脑"配置,确保策略执行的连贯性。
2. 业绩表现的"慢牛特质"
自2023年7月成立以来,产品累计收益4.1%,显著跑赢业绩基准(2.53%)。尤其在2024年9-12月的债市调整期,仍实现连续4个月正收益,这种抗跌性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0%。
3. 持仓结构的"攻守平衡"
前十大股票持仓中,既有贵州茅台(消费防御)、中国海油(能源安全)等蓝筹股,也有广信股份(化工新材料)、太阳纸业(消费升级)等成长标的。债券持仓中,政策性金融债占比45%,高等级城投债占比30%,信用风险可控。
4. 换手率的"价值坚守"
年换手率仅127%,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50%。这种"买入持有"策略在震荡市中优势明显,2024年四季度重仓的宁德时代,在四季度涨幅达18%,充分体现基金经理的选股定力。
5. 公司的"投研护航"
兴证全球基金连续两年蝉联"固定收益金牛基金公司",拥有覆盖宏观、信用、可转债的五大投研系统。更难得的是,公司自购该产品超1.2亿元,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
记得去年参加投资讲座时,理财顾问说过:"真正的好产品不需要你时刻盯着账户。"招益债券C正是这样的存在。它不会承诺暴利,但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捕捉市场机会。这类产品就像理财组合中的"稳定锚"。它不需要复杂的操作,却能在市场波动中守护我们的财富底线,同时为未来的可能性埋下种子。
@兴证全球基金


